抗战中,贺炳炎正和江东升喝茶,侦察员匆匆来报:“发现日军中队!”江东升以为日军刚

熹然说历史 2025-08-20 00:17:25

抗战中,贺炳炎正和江东升喝茶,侦察员匆匆来报:“发现日军中队!”江东升以为日军刚出发,便随口问:“到哪了?”答:“就快到村口了!”江东升一听,目瞪口呆:“怎么现在才说!”随即江东升看着贺炳炎,希望他去指挥,打退日军。 一场突如其来的敌情,暴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人素养。当危机降临的那一刻,有人慌乱失措,有人镇定从容。这不是小说情节,而是抗战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你觉得真正的将军风范应该是什么样的? 说到抗战时期的传奇将领,贺炳炎这个名字绝对值得大书特书。这位”独臂将军”在冀中平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统战大戏”,主角就是他和一个叫江东升的地方武装头子。 1938年12月,第120师奉命挺进冀中地区,贺炳炎和余秋里率领第3支队到大清河北岸开辟根据地。这俩人都是独臂英雄,一个失去右臂,一个没了左臂,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叫他们的部队为”一把手”部队。 当时冀中的情况相当复杂,日军占了大部分地区,各种武装势力鱼龙混杂。附近有一支号称7000人的华北民众自卫军,头子叫江东升。这人最开始还表态要跟八路军合作,结果没过多久就变卦了,带着队伍一走了之。 余秋里为这事儿挺恼火的,但贺炳炎想得更深一层。7000人的队伍,要是能真正争取过来,对根据地建设是大好事;要是任由他们跟日军勾搭,那麻烦就大了。思来想去,贺炳炎决定亲自去会会这个江东升。 为了表示诚意,贺炳炎只带了一个联络员刘宾就去了。江东升听说八路军第3支队司令亲自登门,当然得出来迎接。可一见面,这家伙心里就犯嘀咕了。眼前这位传说中的英雄个子不高,右臂已经没了,左臂还伤痕累累,跟自己这高大威猛的身材一比,心里不免有些轻视。 江东升表面上还算客气,招呼贺炳炎坐下喝茶,但故意拿出平时喝酒用的小酒杯来沏茶。这明摆着是在怠慢人,可贺炳炎压根不在意,笑眯眯地端起小杯子慢慢品茶。他想谈抗战合作的事儿,江东升却东拉西扯,开口闭口都是困难,就是不谈正事。 就在两人僵持的时候,院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侦察员满头大汗冲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报告司令,发现日军中队!一个日军中队正朝咱们这边来了!” 江东升以为日军刚出发,为了在贺炳炎面前显摆,故作轻松地问:“到哪儿了?”侦察员紧张地回答:“还有三里地就进村了!”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江东升脸色瞬间变白,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地上。他赶紧装出镇定的样子,冲侦察员训道:“慌什么慌!” 贺炳炎这时候显出了大将风范,不慌不忙地说:“大家别慌,有江司令在,咱们不慌。”接着又对江东升说:“日军中队不过百来人,您手下不是有七千多人吗?” 江东升像抓到救命稻草似的连连点头,但马上又意识到不对劲,嘀咕道:“可咱们还没跟日军正面交过手啊。” 贺炳炎故意激他:“那正好打一仗试试,咱们人数比敌人多几十倍,敌人送上门来,也让我见识见识江司令的本事。” 江东升哪敢真打,赶紧说:“贺司令,弟兄们早就听说您打日军有办法,要不这仗交给您?” 贺炳炎继续激他:“江司令客气了,凭您的本事,百来个日军算啥,还是您指挥。” 眼看日军越来越近,江东升也顾不上面子了,赶紧站起来恭敬地说:“贺司令,今天要有得罪的地方您多包涵。跟日军打仗我们确实没经验,还请您出手帮忙!” 这时联络员刘宾插话了:“江司令,这点小仗用不着我们贺司令亲自指挥。您要信得过我,给我三百人,保证把日军打退。” 江东升看贺炳炎点头同意,赶紧请刘宾去指挥。 刘宾一走,江东升立马安排摆酒。可刚上第一道菜,村外就响起了激烈的枪声。贺炳炎镇定自如,举起酒杯说:“来,江司令,喝酒!” 江东升心里七上八下的,表面还得陪笑,两只耳朵却竖得笔直听外面的动静。枪声越来越激烈,他越来越坐不住,借故离席去安排队伍准备突围。 回来后,江东升苦笑着说:“贺司令,要是日军打进来,咱俩可都得被抓啊!” 话音刚落,外面枪声突然停了,接着传来阵阵锣鼓声和欢呼声。江东升以为是日军攻进村的信号,吓得脸都白了,正要逃跑。 贺炳炎哈哈大笑,指着外面说:“江司令,您仔细听听!” 江东升一听,才听清是”日军跑了!胜利了!“的喊声。 这下江东升彻底服了。刘宾只是个排长都能轻松打退日军中队,何况贺炳炎这样的名将。他心服口服地要求重新接受改编,从此这支7000人的队伍成了抗日队伍的重要力量。 此后,在贺炳炎和余秋里两位”一把手”的领导下,第三支队迅速发展壮大,从最初的300多人发展到3个团5000余人。当地老百姓根据他们的特征,称这支部队为”一把手”部队。 这个故事其实很能说明问题。江东升虽然人多势众,但缺乏真正的军事素养和抗战决心,一遇到危险就慌了神。而贺炳炎虽然身有残疾,但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不但自己镇定从容,还能巧妙地化解危机,争取到了这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