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九年除夕,小吏正在衙门值守,忽然看见一个孤寡老头,小吏可怜他,请他喝了一顿酒,没想到第二天便官升十级! 朱元璋这人,从小穷苦出身,当过和尚讨过饭,后来起兵反元,建了大明王朝。他对贪官那是狠手,发明剥皮实草这种刑罚,贪污的官员轻则死,重则株连全家。但他也爱从底层挖人才,不看背景只看本事。这故事就发生在1396年除夕,那时朱元璋快七十岁了,权力顶峰却觉得孤单。他微服出宫,碰上小吏值守,两人喝酒聊家常,小吏尽责又孝顺,朱元璋看中了,第二天就破格提拔。 小吏本是吏部无品无级的底层人员,古代官场升迁有严格规矩,得一步步考,一步步熬。可朱元璋不走寻常路,他直接让小吏回老家当知府,正四品官,跨了十级。这不光是运气,还反映朱元璋的用人观。他出身低,懂底层苦,所以对有德有责的人格外青睐。但他这性格也双刃剑,一面重用人才,一面疑心重,晚年杀了不少功臣,像胡惟庸案,株连几万人。 历史上,朱元璋建国后,推行严刑峻法,目的是澄清吏治,让官员不敢贪。但执行起来,往往过头,官员为保命懒政怠政。他自己每天批奏折到半夜,恨不得事事亲力亲为。这小吏事件,就体现他偶尔的一丝柔性。他问小吏为什么不回家,小吏说怕出事牵连大家,这话戳中朱元璋心窝。他自己早年父母亡,没尽孝,对孝顺的人有好感。所以,升官不光奖勤,还奖德。 类似事儿不是孤例。朱元璋还重用过乡老金大节,那老头进宫聊天,朱元璋问民间有没有造反的,金大节答得巧妙,说抓光了但得防着点。朱元璋一高兴,也升他知府。还有御厨事件,朱元璋吃饭发现胡子,怒了,厨子说那是龙须,朱元璋转怒为喜,赏了钱。这些小事显示,他虽暴躁,但对机灵有责的人不吝啬。 朱元璋的政策里,有养老措施,给八十岁以上老人发米肉酒,九十岁加布帛。他选乡老管乡村事儿,调解纠纷啥的。这源于他敬老爱民的心思,早年苦日子让他同情底层。但他也杀老人,如果涉案,一样不手软。像蓝玉案,杀了上万人,包括无辜的。这矛盾性格,让明初官场风声鹤唳,大家做事小心翼翼。 小吏升官后,史书没细说他后来咋样,但这事儿传开,成了美谈。它提醒人,机会有时就在日常尽责里。朱元璋用人,不拘一格,但也随意,朝令夕改常见。官员得猜他心思,伴君如伴虎。明朝在他打基础上,延续两百多年,可早期严刑也埋下隐患,后世官员多成循吏,不敢创新。 朱元璋死于1398年,传位孙子朱允炆。他一生从乞丐到皇帝,传奇但血腥。杀了无数人,建了王朝,却也兴修水利,减税安民。老百姓日子比元末好点,但官场高压,贪腐虽少,活力也缺。这小吏故事,就是他严苛中少见的一抹亮色,显示皇帝也有人性闪光,但别忘了,他整体是铁血君主。
1388年,63岁的汤和跪在朱元璋跟前,把兵权交了出去,接着突然开口说:“陛
【78评论】【1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