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兵败后,仅剩下女儿钟济海、两位军官和不足百人的卫队还在身边。这个曾经坐拥十万大军、不可一世的枭雄,在走投无路之下五脏俱焚而亡。 噶尔丹出生于1644年,是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子,自幼被送往西藏学习佛法,这段经历让他不仅精通藏传佛教教义,更开阔了眼界,培养了过人的政治智慧。 1670年,准噶尔部发生内乱,噶尔丹的兄长僧格在权力斗争中被杀。年仅 26 岁的噶尔丹接到部众求援后,从西藏返回准噶尔,凭借出众的胆识和影响力,迅速平定内乱,成为准噶尔部的新首领。 掌权后的噶尔丹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和扩张野心。他首先统一了天山北路的卫拉特蒙古各部,随后挥师南下,征服了天山南路的回部(今新疆南部),建立起庞大的准噶尔汗国。 1688年,噶尔丹趁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之际,率三万大军越过杭爱山,击败喀尔喀三部联军,迫使喀尔喀部举族南迁,向清朝求援。 此时的噶尔丹已控制了东起蒙古草原、西至中亚的广大地区,兵力达到十万之众,成为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势力。 噶尔丹的崛起并非偶然。当时的清朝正忙于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无暇北顾,这给了他扩张的绝佳时机。 同时,噶尔丹巧妙地利用了藏传佛教的影响力,使自己的统治具有了宗教合法性。 噶尔丹的扩张最终不可避免地与清朝发生了冲突。1689 年,清朝腾出手,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蒙古地区。 1690年,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部为名,率军南下,兵锋直指北京。康熙皇帝意识到噶尔丹的威胁,决定御驾亲征,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 乌兰布通之战是噶尔丹与清朝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噶尔丹将万余骆驼缚足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组成 “驼城”,士兵依托驼城发射火器。 清军则以火炮轰击,攻破驼城,噶尔丹大败而逃,仅率数千人退回漠北。 此战虽然未能消灭噶尔丹,但沉重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也让康熙认识到准噶尔部的实力,决心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并未一蹶不振。他利用清朝撤军的机会,重新集结力量,并试图与其他蒙古部落联合,共同对抗清朝。 但此时的清朝已经调整了策略,一方面加强对喀尔喀部的控制;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准噶尔部内部的反对势力,分化瓦解噶尔丹的力量。 1696年,康熙皇帝再次御驾亲征,兵分三路出击噶尔丹。 昭莫多之战成为噶尔丹命运的转折点。清军西路军在昭莫多设伏,与噶尔丹的军队展开激战。噶尔丹军事上的主要帮手、妻子阿努可敦亲自上阵督战时中炮身亡,这让准噶尔军队陷入混乱,清军趁势追击,噶尔丹大败,仅率数十骑逃脱。 此战过后,噶尔丹的主力部队损失殆尽,亲信将领或死或降,他的统治基础彻底动摇。 昭莫多之战的失败并非偶然。从战略上看,噶尔丹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而清军则准备充分,三路夹击,占据了战略主动权。 从战术上看,噶尔丹沿用了乌兰布通之战的战术,未能根据战场形势做出调整,而清军则充分发挥了火炮的优势,采取了灵活的战术。 此外,噶尔丹与准噶尔部内部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外出征战之机,占据了准噶尔部的核心地区,切断了他的退路和补给,使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昭莫多战败后,噶尔丹率领残部四处逃窜,试图寻找立足之地。但此时的他已经众叛亲离,昔日的盟友纷纷背弃,部众也不断离散。 噶尔丹想返回准噶尔部,却被策妄阿拉布坦阻挡,无法进入。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噶尔丹的队伍日益缩小,最终只剩下女儿钟济海、两位军官和不足百人的卫队。 1697年春天,噶尔丹率残部来到阿尔泰山脉深处的阿察阿穆塔台地区。这里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缺乏食物和水源,根本无法维持生存。 噶尔丹本人也因连日奔波和精神打击,身染重病,加上心情郁闷,五脏俱焚,身体迅速垮掉。 关于噶尔丹的具体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饮药自尽”,二是“病死”。无论死因如何,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草原枭雄最终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53岁。 噶尔丹死后,他的女儿钟济海和残部将他的遗体火化,准备带着骨灰外走,但在途中被清军俘获,噶尔丹的骨灰被送往北京,康熙下令将其悬挂在城门示众,以彰显胜利。
1724年,清军在郭隆寺激战并大败两万喇嘛。清军攻克郭隆寺后,岳钟琪将投降的60
【17评论】【16点赞】
敕勒哥
大清开疆拓土第一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