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时代和城市“剧本”推着往前走的。
回想一下父辈的“豪宅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年代,双职工家庭的终极理想,可能就是搬离几户共用厕所厨房的大杂院,住进有独立门牌的筒子楼。
到了九十年代,他们的子女如果能在外企工作,贷款买套带独立厨卫的楼梯小房子,足以让全家扬眉吐气。
为什么当时的年轻人敢咬牙背贷?成长环境占较大的因素——从共用到独享,这种体验的跃升,是刻进基因的渴望。少年未得之物,终将溢价补偿,这是人性,城市运营者也深谙此道。
看看这些年的户型演变:政策曾力推90平以下小户型为主,后来对140平以上大户型课以重税,如今又开始大力鼓励改善型需求。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从未停止升级:从羡慕楼梯房 → 嫌弃老破小 → 追求绿化物业 → 讲究容积率、风雨连廊、外立面 → 高端管理 → 痴迷露台花园、大平层……更遑论地段、学区、交通、商业、就业机会的永恒追求。
正是人们的「居住梦」需要层层解锁,溢价才能步步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