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内蒙一牧民携金色铁牌求鉴,经权威机构鉴定为古代金牌,需上缴。牧民称择日上缴,然而次日专家上门取物时,竟见牧民妻子左右腕各戴金手镯,份量惊人,专家血压骤升。 这个牧民叫高辉,四十多岁,生活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草原上。平时他就靠放牧羊群过日子,家里有老婆和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他特别爱钓鱼,每天下午放完羊,就去河边坐着等鱼上钩。教育水平不高,只上过几年学,认字不多,对历史啥的也不懂。老婆在家管家务,挤奶做饭,两人一起拉扯孩子。高辉这人性格倔,认定的事儿不容易改,钓鱼时能坐半天不动弹。老婆也实际,注重眼前利益,不爱想长远的事儿。家庭经济全靠畜牧,收入不高,但他们习惯了这种简单生活。 高辉在当地不算出众,就是个普通牧民,爱钓鱼这爱好让他偶尔有点小惊喜。老婆常说他钓鱼浪费时间,但他还是坚持,觉得这是放松方式。两人关系一般,她在家发号施令,他外出干活,维持着家计。这事儿发生前,高辉的生活平平淡淡,没啥波澜。钓鱼成了他唯一的消遣,河边安静,让他暂时忘掉放牧的辛苦。老婆则忙里忙外,确保家里一切正常。高辉不识字多,但直觉敏锐,捡到东西时就觉得不一般。老婆一开始不信,但后来也跟着合计。这家庭背景,让人觉得他们就是普通老百姓,对文物价值没概念。 高辉那天下午去钓鱼,几个小时没收获,正准备回家时,手里抓到个硬东西。捞上来一看,是块金色牌子,沉甸甸的。他擦干净,发现上面有图案和字,但不认识。觉得可能是值钱货,就带回家。老婆一看,说像旧铜板,不值钱。高辉不服气,仔细观察,确认材质是金的。第二天,他去镇上找金匠问。金匠检查后,说是古物,但自己水平有限,建议找专家。高辉带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研究所。专家一看,认出是辽代契丹金牌,上面文字是契丹小字,全国罕见。 专家们拍照记录,解释这东西历史意义大,必须上交。高辉听后,说需要回家商量,择日交付。专家劝他捐给博物馆,他带走牌子。回家路上,他想着金子就是金子,何必上交。老婆一听是金的,也觉得该利用。两人决定熔炼。次日找金匠,熔成两个大镯子,每个重几百克。老婆戴上手腕,高辉觉得实用。 专家鉴定后,强调这金牌是辽国文物,契丹文化遗存少,这块牌子能填补历史空白。全国类似出土物不多,研究价值高。高辉表面答应,实际回家就熔了。熔炼时,金匠用炉子化金,浇铸成镯子。高辉夫妇觉得金子打成饰品才实惠。第二天专家带人上门,取牌子。高辉说东西没了,指向老婆手腕。 专家看到镯子,血压升高,质问为何毁损。高辉说自家捡的,随便处置。专家解释价值在研究,不在金料本身。但高辉夫妇不听,觉得专家多事。这事件暴露文物保护问题,普通人觉悟低。金牌本可解契丹文字谜,现成饰品,损失大。高辉没文化背景,导致这选择。专家团队讨论,这类事儿常见,需要加强教育。高辉继续生活,没追究。熔炼决定,高辉夫妇短视,只顾眼前。专家气愤,但无力改变事实。这 后续,高辉夫妇生活不变,他放牧钓鱼,老婆操持家务。专家写报告,上报损失。考古界视此为教训,契丹金牌稀缺,此物熔毁等于抹去历史片段。研究所加强下乡宣传,讲解法规。高辉偶闻议论,仍旧钓鱼。
1991年,内蒙一牧民携金色铁牌求鉴,经权威机构鉴定为古代金牌,需上缴。牧民称择
文山聊武器
2025-08-17 00:31:27
0
阅读:278
用户14xxx33
专家偷鸡不成蚀把米,骗取未遂
用户12xxx72
白嫖结果贴了个车费
云淡风清
用等重黄金置换看人家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