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至7月,美国制造业活动呈持续萎缩的态势,相关数据确实不够好看,然而美国制造业“完全衰退”的说法也并不客观。尽管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不足巅峰时的一半,钢铁产量要靠日本企业出手支撑,但美国以关税为砝码,以欧洲、日韩为血包,其制造业正在坚定而缓慢的回流。 以贸易封锁+技术封锁实现制造业回流 在动态演变的多边贸易体系中,美国的垄断性技术红利正因技术扩散效应而边际递减。美国希望通过暂时(也许是长期)的贸易封锁连带技术封锁让制造业回流。 美国制造业现有的优势,在芯片设计与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药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有些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设计仍为美国所掌握。比如在量子计算领域,IBM累计拥有2740项量子计算相关专利,并通过“量子计算云平台”向全球开放技术使用权,已吸引超过150家各国科研机构参与研发,所形成“专利授权+技术服务”的收益闭环,年技术许可收入超过8亿美元。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高校,每年输送1600名工程博士,形成“学术智库+创业孵化”的双向循环。 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的是,美国在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完善,这保障了美国企业在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集成方面的投资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反观不少中国企业,出于股市套现、账目均平等个人目的和慈善心态,源源不断地将来之不易的核心技术送予印度。 “关税豁免+高额补贴”的阳谋 掏空欧洲制造业,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的进程仍在继续,一系列欧洲的制造业巨头都在两头加码,比如德国企业就一边在“中国实现工业化”,一边积极在美国建厂。中国的优势是市场、人才、产业生态和供应链,而美国的优势是更大的市场(更强的消费力)、自由掌控的关税和看起来极高的补贴。 美国可以通过不断升级的法案、政策,对芯片、电动车、生物制药等新兴制造业企业提供高额的补贴,只要在美国建厂即可获取。美国的阳谋在于——这一招不仅针对欧洲制造业,对日韩企业和中国头部制造业企业同样吸引力极大。 美国制造业的衰弱只是针对中国制造业而言,以欧洲、日韩为血包,美国正通过一系列贸易谈判结果重构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正在收到成效:来自各个经济体的大量投资承诺和市场准入机会堆高了美国制造业的回流阈值。只要上述承诺逐步到位,美国将拥有汽车、芯片、钢铁等多个重要领域的产能回升。 唯一让美国制造业头疼的是,缓慢而坚定的制造业回流项目所创造的“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能没有足够的合格的制造业从业者来填满。
虽然中美关税再次“休战”90天,可中美在7月份的贸易的数据显示,出口由上月457
【8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