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河南济源,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来摆摊,免费帮村民们把脉看病,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中午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10年来寒来暑往、雨打风吹,从未间断过!该医生表示:只要大家有需要,就会一直做下去。 周荣易是在河南省会大医院里坐镇的儿科副主任医师。他头顶博士后光环,身边是顶尖的医疗设备,面对的是从全省各地送来的疑难杂症。作为90后学科带头人,他的世界由数据、论文和一场接一场的学术会议构成,严谨而高效。 他也是河南济源乡下村口“摆摊”的土郎中。他的诊室就是自家门口的一方空地,全部家当,不过一张斑驳的旧木桌和一个布脉枕。没有挂号系统,更别提什么尖端设备,乡亲们唯一的凭据,就是对“小周大夫”十年如一日的信任。 每当假期来临,城市里的周医生便会准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村口那个穿着简单短袖、戴着黑框眼镜的邻家小伙。天刚蒙蒙亮,他家的门口就自发排起了长队。抱孩子的妇女、拄拐杖的老人,神情里没有在大医院的焦虑,反而透着一股见到自家人的踏实。 脱下白大褂,周荣易也卸下了所有职业的距离感。他会弯下腰,凑到耳背的老人旁边大声问:“婶儿,夜里还喘得厉害不?”也会笑着逗那些怕生的孩子:“来,小家伙,让叔叔看看舌头上藏没藏糖。”望闻问切,一丝不苟,从日出到日落,桌前的人流几乎没断过。 夏天,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滚,他只顾得上用袖子抹一把;冬天,手冻得通红僵硬,搓几下、哈口热气,就又搭上了下一位乡亲的手腕,有时连笔都快握不稳。 周荣易自己说,他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现在学了点本事,就该拿回来给乡亲们用。只要大家还需要,他就会一直回来。这听起来像句客套话,可一坚持就是十年。 他不仅在村口看诊,夜里谁家孩子发烧,一个电话他就披上衣服上门;村里王奶奶腿脚不便,他每周都上门去给扎针。 村里的老人总念叨:“这娃打小就仁义,有本事了也没忘本!”一位大爷看完病,硬是塞给他一袋自家种的青菜,里面还偷偷藏了几个土鸡蛋,嘴里嘟囔着:“小周大夫,别嫌少,咱乡下人,就是这颗心!” 有人把周荣易在村口看病的样子拍成视频发到网上,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窝子,“大医精诚”,从来不是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总有人在默默地把它活成日常。 周荣易的所作所为,也无形中给他带的学生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医术的精湛固然重要,但一颗能感知他人疾苦的温热的心,才是一名医者最硬的“内核”。 信源:河南广播电视台
我家楼上有个60出头的大叔,前两天晚上后半夜摔倒在地,哼哼唧唧喊老伴,他老伴愣是
【4评论】【3点赞】
tb8788389_33
👍🏻[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