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全是因为毛主席当年说的这句话…… 不用看别人脸色,十二海里,挺直腰杆。 毛主席把这句话砸在桌上时,整个会场都安静了。 1958年的中国,正站在一条新的海上界线前,面对的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还有西方的挑衅、邻国的示范和自己的底气。 那一年,渤海的海风里,依旧有炮声的回响。 朝鲜战争刚过去不久,美国第七舰队还在西太平洋晃悠。 沿海的渔民出海打鱼,不时会看见外国军舰或商船在不远处徘徊。 法律上,中国的领海还是沿用过去的3海里制度——这个制度源自十九世纪欧洲列强的“炮台射程”,和中国的海防格局毫无关系,却一直压在头上。 国际上已经有人打破了这个惯例。 苏联宣布12海里,印尼也跟上。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12海里不只是数字,而是国家尊严、战略安全的界线。 可是,中国若跟进,就意味着要和西方世界的既有规则正面冲撞。 会议室里的气氛压得很沉。 有人担心,一旦宣布12海里,美国等西方国家会用“航行自由”为由进行挑衅,甚至派军舰强行进入领海试探底线。 毛主席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他的回答很直接:“不用看别人脸色!苏联、印尼都已宣布12海里,咱们更要挺直腰杆!” 这句话,不是空口豪言,它背后是一整套布局。 首先是法理准备。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律专家就开始研究如何在国际法框架内扩大领海范围,并将像渤海、琼州海峡这样的重要水域纳入“内水”。 渤海的地理形态——三面环陆、一面朝海、入口不足24海里——完全符合国际法对“历史性海湾”的定义。 只要领海宽度设为12海里,渤海口的基线就能封合,把整个渤海变成中国的内海。 其次是军事筹码,1950年代末,中国海军刚刚起步,舰艇不多,渤海沿岸布满炮台、雷区和雷达站。 从旅顺、大连到天津、秦皇岛,几乎形成一道连续的防线。 毛主席清楚,这种防御态势并不依赖舰队远洋作战能力,而是利用地缘优势,让渤海成为“天然保险箱”。 还有外交策略,毛主席明白,一旦宣布12海里,西方必然抗议,苏联等国会在舆论和外交上提供支持。 冷战格局下,中国需要在一些领域与苏联保持一致,而领海问题恰好是可以公开一致的议题。 1958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正式发布。 声明第一条就明确: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特别指出渤海、琼州海峡为中国内水,外国船只未经许可不得进入。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将渤海的地位钉死在国际法的版图上。 西方的反应果然很快。 美国、英国等国以“航行自由”为由表示抗议,没有船只真正闯入渤海挑战,因为这里的地形、火力和情报系统,意味着一旦硬闯,几乎没有退路。 冷战的另一边,苏联媒体公开支持中国的立场,称这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行为”。 渤海自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内海。 外船不是“不想”进,而是“不敢”进。 这里不仅是京津冀和东北的海上门户,也是重要的军事和能源通道。 任何一艘外船的出现,都会被沿岸的雷达锁定,几分钟内就能有海空力量到达。 毛主席那句话,在法律和军事的双重保障下,成了现实。 挺直腰杆,不只是口号,而是一条写进地图的红线。 多年后,人们再谈渤海时,已经很少有人提到它曾经在旧制度下对外开放的历史。 港口忙碌、海域安静,渔船、商船、军舰都在中国的调度下运行。 这种安定,看似理所当然,其实是1958年那场决策的延续。 回望那段历史,可以发现,毛主席的高明在于,把一场看似单纯的数字调整,变成了一次战略重构。 3海里到12海里,不是简单地多出9海里,而是让渤海、琼州海峡这些关键水域彻底回到中国的掌控之中。 那句“不用看别人脸色”,今天读来,依然有力。 它背后是对国际法的熟稔、对地缘安全的精准判断,也是对国家意志的笃定。 渤海口外的海风依旧吹着,那条12海里的线,已经在地图和现实中扎下了根。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1958年9月4日,新华通讯社。
日本曾四次侵略中国,每一次都是冲着亡国灭种来的!日本人很奇怪这样一件事情,明明
【1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