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激动地拿出自己的洗脸巾把小羊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8-15 23:17:32

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激动地拿出自己的洗脸巾把小羊包裹起来,放到被子里,没想到,就是这个饲养员用他的羊震惊了全世界。 这只小羊羔是中国第一代杂交细毛羊的雏形,而那位用毛巾包裹它的年轻人,正是后来被誉为“中国细毛羊之父”的刘守仁。 彼时的新疆紫泥泉种羊场,荒凉与艰苦如同戈壁滩上呼啸的风,刺骨而真实,刚从南京农学院毕业的刘守仁,放弃了江南富庶的生活,在志愿书上写下“去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孤身踏入这片土地。 牧民们起初对这个身高不足一米七的文弱书生并不看好,可谁能想到,他竟用一把镊子、一个放大镜和数万个小时的凝视,改写了中国畜牧业的历史。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细羊毛作为纺织业的关键原料完全依赖进口,而本土的哈萨克羊毛粗如麻绳,只能用来制作毛毡和粗绳,国家买不起昂贵的进口羊毛,百姓的棉布衣服补丁摞补丁,甚至有人将日本化肥袋子改制成衣衫。 紫泥泉种羊场曾引进苏联的阿尔泰细毛羊,但这些“娇贵”的羊群抵不住天山北麓的严寒,接连病死。 难道中国的土地就养不出细毛羊?刘守仁偏不信这个邪。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让耐寒的哈萨克土种羊与阿尔泰细毛羊杂交,培育出兼具本土适应性与优质毛质的品种。 这个念头点燃了他的青春,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科研的起点简陋得令人心酸,没有试管,墨水瓶成了实验容器;没有显微镜,放大镜下他瞪大双眼数羊毛,一平方厘米的毛丛有上万根纤维,一数就是三四个小时,呼吸都得屏住,稍不谨慎羊毛就被吹散。 产羔期才是最残酷的考验,三百多只母羊在二十天内集中分娩,刘守仁独自接生、剪脐带、记录数据,累到虚脱就蜷在羊圈旁小憩。 1957年春天,当第一只细毛杂交羊羔在寒风中颤抖时,他毫不犹豫扯下自己的洗脸巾裹住小羊,塞进唯一温暖的被窝。 那一夜,地窝子里的油灯映着他通红的双眼——羊羔的绒毛像阿尔泰羊一样细软,骨架却继承了哈萨克羊的健壮,可喜悦转瞬即逝:几个月后,“返祖现象”让细毛变回粗毛,实验几近崩盘。 真正的危机在第二年汹涌而至,第二代杂交羊羔成片死亡,存活率不到40%。 病弱的母羊拒绝哺乳,小羊在寒风中哀鸣,刘守仁自己也因过度劳累感染布鲁氏菌病,高烧与关节剧痛折磨得他无法站立。 绝望之际,牧工哈赛因的话如闪电劈开迷雾:“二月的风雪是宰羊的刀!你非要冬天产羔,母羊没草吃,羊羔没奶喝,能不死吗?”这场对话成为转折点。 刘守仁拖着病体调整育种计划:推迟配种避开寒潮,备足饲料强化母羊体质,甚至发明“两母带一羔”的喂养法——让体质强的母羊同时哺育两只羊羔。 当新生羊羔成活率飙升至98%,牧民们看着活蹦乱跳的羊群惊叹:“这书生真把老天爷的脾气摸透了!” 十二年的风雪跋涉,终于在1968年迎来黎明,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里,“军垦细毛羊”雪白的毛束如银缎般夺目。 检测报告震动业界:羊毛细度、长度完全达到高级纺织标准!外国专家难以置信:西方耗时百年的育种工程,竟被中国青年用墨水瓶和镊子缩短至十二年? 更艰难的攀登还在后面,当上海纺织厂反馈“军垦羊毛仍不及澳洲美利奴”时,刘守仁默默启动第三次攻关。 这一次,他将澳洲美利奴羊的基因融入军垦羊,创立“血亲级进育种法”——打破传统杂交、横交、固定的线性顺序,让三代优秀种羊血脉加速融合。 1987年,“中国美利奴羊”横空出世,其毛质与产毛量直逼世界顶尖水平,澳大利亚“美利奴之父”们远赴新疆,抚摸着紫泥泉的羊群由衷叹服:“这些东方奇迹,我们做不到!” 荣誉如潮水般涌来,三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可刘守仁的棉布中山装依旧洗得发白,就像他始终扎根石河子的选择。 曾有南京高校高薪邀他返乡,他摇头:“细毛羊在新疆,我就在新疆。”他把所有心血倾注给后来者,变卖个人藏书筹建分子实验室,让弟子石国庆等青年带着工资读博,甚至在科研成果申报时主动退位署名:“我的名字不重要,接力棒要传下去!” 2023年6月,89岁的他在病榻上喃喃低语,护士俯身细听,断续的字句仍是“羊毛密度……羔羊疫苗”,生命的最后微光里,戈壁滩的风声与羊群的咩叫,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官网《“中国军垦细毛羊之父”刘守仁:献身边疆一甲子 换得土羊变金羊》 中国工程院官网《扎根边疆近70载 献身绵羊育种事业——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 新疆日报《【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从“牧羊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刘守仁》 天山网《从“牧羊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刘守仁》

0 阅读:0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