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个女人带着8岁儿子,在街上吆喝卖烟。突然,一个书生走上前惊呼:“格格,您怎么在这儿?皇上呢?” 爱新觉罗·韫颖1913年出生在北京的紫禁城里,她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在家里排行第三。她的父亲载沣是醇亲王,曾当过摄政王,母亲幼兰是荣禄的女儿。韫颖小时候在宫里过日子,那时候清朝已经亡了,但他们一家还受优待住在里面。她和姐姐们一起长大,学些传统的东西,比如读古书和女红。宫里的生活规矩多,她们每天按时起居,偶尔在花园转转。1924年冯玉祥的军队进京,把溥仪一家赶出宫。韫颖那时11岁,他们收拾东西搬到天津的租界。天津的日子不像宫里那么讲究,但还有仆人帮忙。她在那继续上学,接触到一些新知识,比如英文。 溥仪后来去了东北,韫颖也跟着过去。1931年她19岁,在长春嫁给了润麒,就是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是前内务大臣荣源的儿子。婚后润麒去日本学军事,韫颖跟着去了东京。日本那边皇室想拉拢她,让她当妇女会的名誉会长,还请她教中文。她在那住了段时间,但1933年借口探亲回了长春,从此没再去日本。在长春她生了三个孩子,包括儿子光宗。她管家带孩子,丈夫偶尔回来。1945年伪满洲国没了,润麒被苏联抓去关了12年。韫颖带着孩子和婆婆从长春回北京,住进普通的院子。生活一下子难起来,她们靠卖旧东西过日子。她学着做家务,缝衣服省钱。 1949年北京解放后,韫颖一家迁居北京。她丈夫还在战俘营,她一个人养家。那时候她参加街道工作,被选为治保主任。1951年父亲载沣去世,她分到点遗产,比如几间房。她把房租出去,补贴家用。但钱还是不够,她开始摆摊卖东西。卖的最多是香烟,不是整包,而是单支卖,这样穷人也能买。她带着8岁的儿子光宗一起去摊位。儿子帮着叫卖,她坐着管摊。香烟从包里拆开,一根根摆好。顾客多是工人,来买一支过瘾。她自己也抽烟,可能是卖着卖着养成的习惯。有人来买烟,顺便问她宫里的事,她不爱搭理。 章士钊是中央文史馆的馆长,他对清史感兴趣。有次在旧书摊买到一本《满宫残照记》,里面有韫颖写给溥仪的信。那些信写得文采好,让他留意。他通过溥仪的七叔载涛找到韫颖的下落。章士钊去街头找她,认出这个卖烟的女人就是韫颖。他上前问她的情况,还提到她过去的身份。韫颖当时没否认,但说自己现在是普通人。章士钊了解了她这些年的难处,很感慨。他让她写份自述,记录生活变化。她写了后,他转呈给毛泽东。毛泽东看了,批示说她走进了群众,自食其力,有志气。 章士钊遇到韫颖后,她的生活有点转机。毛泽东的批示下来,周恩来指示给点照顾。她被安排到东城区政协做事。工作不算重,她每天去办公室,帮着开会和管文件。薪水够养家了。她继续在街道当治保主任,处理邻里的事。1961年丈夫润麒从战俘营放回来,一家团聚。他关了12年,身体不好,她照顾他。韫颖把家里的清代瓷器和字画捐给博物馆。她亲自整理那些东西,交给国家。晚年她退休,住在北京的家,和子女一起过日子。儿子光宗长大后帮家里。她低调,不爱提过去。 韫颖的一生从皇室到平民,经历了清亡、民国、伪满和新中国。她没沾伪满的光,丈夫被抓后自己拉扯孩子。卖烟那段是她最难的时候,但她适应了,通过劳动养家。1992年她在北京去世,79岁。她的故事反映了时代变迁,一个旧皇族成员怎么融入新社会。她的选择是务实,靠自己双手过日子。
1931年的北京街头,昔日清朝“铁帽子王”晏森正奋力拉着黄包车,健壮的身影在人群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