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村官李连成一上任就为村里办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将自家价值200多万元的

如梦菲记 2025-08-14 15:18:27

1991年,村官李连成一上任就为村里办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将自家价值200多万元的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村集体,开启了家家有股户户分红的模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的春天,河南濮阳西辛庄村的村委会里灯火通明,新任村支书李连成正面对着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决策。   桌上摆着一份厚厚的账本,记录着他和其他13户村民合办的纸厂所有收支,数字显示这家小厂已经盈利超过200万元。   这本是个值得庆祝的消息,可李连成却愁眉不展,村里730户人家,大多数还在为温饱发愁,人均年收入不到600元。   他自己通过种蔬菜大棚先富了起来,又和几个有头脑的村民办起了纸厂,生意红火得很,可这样下去,村里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引发各种矛盾。   李连成心里打着一个所有人都觉得疯狂的算盘:把价值200多万的纸厂,以68万的低价转让给村集体,让全村730户人家都成为股东,这意味着他和其他股东每家要损失十几万元,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的反应五花八门,有人觉得他脑子进了水,好端端的钱不要白不要。   也有人怀疑这是个陷阱,担心李连成想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整个村子,最直接的质疑来自那12户原始股东,他们连夜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争论声从村东头传到村西头。   李连成知道这事不好办,他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推销",三天时间里,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嘴皮子都磨破了。   他告诉那12户股东,13户人富起来不算本事,让730户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他跟其他村民解释,纸厂转成集体所有,不是为了占便宜,而是为了让大家都有钱挣。   最关键的一步是建立透明的股权分配机制,李连成请来县里的会计师,把纸厂的资产清清楚楚地评估一遍,然后按照村民户数平均分配股份。   每户人家都能拿到一张股权证书,上面写着自己在纸厂里占多少股份,每年能分多少钱。   这种做法在当时绝对是创新,全县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干的村子,有些人担心股份制太复杂,普通农民搞不懂。   李连成就让人在村口的大槐树下支起黑板,把股份分配的每一个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村民们围着黑板指指点点,慢慢地开始相信这不是骗局。   纸厂转制成功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对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李连成趁热打铁,又相继建起了纺纱厂、酒厂、纸箱厂,每一个新项目都采用同样的股份制模式,到后来,连灯具制造这样的高技术产业都在村里扎了根。   这些工厂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村民们既是工厂的员工,也是工厂的股东,干活特别有积极性,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上去了,工厂的效益就更好,分红也就更多。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多年过去,西辛庄已经有了20多家村办企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年总产值达到5.2亿元。   村民的平均年收入从当初的不到600元增长到接近4万元,这个增长幅度在全国农村都算得上奇迹。   更重要的是,集体经济的壮大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有了钱,李连成开始实施他的"八个梦想":建学校、盖医院、修道路、改善居住条件。   村里的教育园区从幼儿园到初中一应俱全,500多张床位的二级医院让周边几十万农民受益,村民们住上了400平方米的电梯房。   李连成用那张"赔本"的转让协议证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看起来最吃亏的决策,恰恰是最明智的选择,他放弃的是眼前的200万利润,换来的是全村人的信任和支持,更换来了一个村庄长远的发展机遇。   如今的西辛庄已经挂牌成为"西辛庄市",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成了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   回头看那个春天的决定,李连成用事实回答了所有的质疑:真正的财富不是一个人的富有,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最珍贵的密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青年报——李连成:“让全村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