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母亲因是小妾,死后难入祖坟,他气得对哥哥说:我是朝廷的封疆大吏,这还不够

国际大碗说 2025-08-14 12:01:16

袁世凯的母亲因是小妾,死后难入祖坟,他气得对哥哥说:我是朝廷的封疆大吏,这还不够吗?谁能想到,封疆大吏袁世凯的生母刘老夫人病死后,竟然面临这样的结果。 袁世凯的生母刘氏是河南项城人,出身贫寒,早年因家境困苦被卖给袁府当丫鬟。 当时袁府的主人是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他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家中早已娶了正室夫人郭氏。刘氏因容貌清秀、手脚勤快,偶然被袁保中临幸,后来生下了袁世凯,这才从丫鬟升格为妾室。 刘氏在袁府的日子并不好过,正室郭氏性情泼辣,对她时常刁难。 刘氏生下袁世凯后,按照规矩不能亲自抚养,孩子需交给正室郭氏管教。直到袁世凯七岁时,郭氏病逝,刘氏才得以重新亲近儿子。 袁世凯对这位饱受委屈的生母感情极深。他年少时顽劣不堪,在私塾里经常逃课,每次被父亲责罚,都是刘氏偷偷护着他。 后来袁世凯离家从军,刘氏将自己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全部塞给他,叮嘱他在外要争气。这些往事,都成了袁世凯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随着袁世凯在官场步步高升,刘氏的地位也水涨船高。1899 年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时,特意将母亲接到济南奉养。当时他为母亲购置了宽敞的宅院,配备了二十多名仆役,还请了专门的厨师伺候饮食。 刘氏晚年患上眼疾,袁世凯亲自遍寻名医,甚至请来了京城的眼科圣手为母亲诊治。 1902年夏,刘氏在天津的总督府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正在推行新政的袁世凯立刻向朝廷请奏丁忧,慈禧感念他的孝心,特准他 “穿孝百日后,仍回任办事”。 带着母亲的灵柩返回项城时,袁世凯以为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母亲的葬礼定能风风光光。 然而,当袁世凯向族长和哥哥袁世敦提出要将母亲葬入袁家祖坟时,却遭到了坚决反对。 袁世敦是郭氏所生,他板着脸孔说:“刘氏是妾,按祖制只能葬在祖坟外围的侧位,不能进正穴与父亲合葬。” 袁世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时的他已是朝廷一品大员,手握北洋重兵,连慈禧太后都对他礼遇有加。 袁世凯强压着怒火解释:“母亲操劳一生,为袁家生儿育女,如今我身为封疆大吏,难道还不能让母亲享享身后哀荣?” 袁世敦却寸步不让:“官场是官场,家族是家族。官再大也不能坏了祖宗规矩,否则何以服众?” 族中长辈也纷纷附和,认为嫡庶之分乃天经地义,不可违背。 这场争执很快传遍了项城县。当地乡绅私下议论纷纷,有人说袁世敦不通情理,也有人认为家族规矩大于天。 袁世凯的幕僚们建议他直接动用权势压服族人,但袁世凯深知宗法制度在民间的根深蒂固,强行动用武力只会落下骂名。 为了说服族人,袁世凯做出了让步,提出愿意出资修缮祖坟、设立族学、资助族中贫困子弟,只求能让母亲葬入祖坟的边缘地带。 但袁世敦依旧不为所动,甚至放出狠话:“若敢坏了祖制,我就躺在坟前挡着棺材!” 原来,袁世敦与袁世凯兄弟俩早有嫌隙。袁世敦科举不顺,仅捐了个候补同知的闲职,后来因在山东镇压义和团不力被革职,而弟弟袁世凯却官运亨通,这让他心中早已积满了怨气。 袁世敦这次借祖坟之事发难,多少带着几分嫉妒和报复的意味。 袁世凯的亲信们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北洋将领段祺瑞主动请缨,要带一营士兵回项城 “协助” 办理丧事,被袁世凯厉声制止。 在僵持不下的日子里,袁世凯每日身着孝服在灵堂守灵,同时派人四处奔走,拜访邻近各县的乡绅耆老,请他们出面调解。 河南巡抚闻讯派人前来斡旋,但袁世敦抱定 “宁可得罪官长,不可违背祖制” 的态度,让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一个月后,袁世凯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他放弃了让母亲入葬袁家祖坟的想法,在项城东北的洪冢洼另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为母亲修建墓园。这座墓园占地近百亩,耗费白银两万多两,修建了牌坊、神道、石像生等,规格远超一般士绅的墓葬。 下葬当天,袁世凯亲自扶棺,率领北洋军的将官们为母亲送葬。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军乐齐鸣,仪仗森严,场面之盛大轰动了整个河南。 袁世凯特意命人打造了一块巨大的墓碑,上面刻着 “皇清诰封一品太夫人袁母刘太夫人之墓”,以此来彰显母亲的尊贵身份。 葬礼结束后,袁世凯当众宣布:“自此之后,我袁世凯一支,与项城袁氏宗族断绝关系!” 随后,袁世凯还派人将母亲的牌位送入自己在天津修建的家庙供奉,不再归入族祠。 对于嫡兄袁世敦,袁世凯更是彻底断绝了往来。后来袁世敦生活困窘,托人向袁世凯求助,袁世凯只送去了一笔钱,却始终没有与他见面。 直到 1909年袁世敦病死,袁世凯也未曾回项城奔丧。 这场祖坟风波在当时的官场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有人称赞袁世凯孝顺,说他为了母亲不惜与家族决裂;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张扬,用官场权势对抗宗族传统。

0 阅读:50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