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场雨。我在阳台上,一边收拾,一边望着远处。 这雨是下午下起来的,星星点点一会下一会停。可能人生之中的许多问题也像这雨一般吧。多了太过慌张,少了又略显沉闷。 立秋的雨,是上苍的恩赐。这两天,已经连续下了两场雨,天气凉快了一点。 山暗绿,云堆雪,烟波轻如雾,扶桑开两朵。 雨停了。在蔚蓝天空的映照下,远山也是蓝色的,比天空的颜色更深一些。 一只鸟从眼前掠过,往湖的那一边飞去了。那里是鸟的乐园吧。或许,它就是从那里飞来的,此时倦了,又飞回家去。 傍晚时分,天空浮动着许多灰色的瓦片云。一眼暼见树梢的空隙间,一团团白云,似被染上了一层金色,又像温柔的粉红,有一大朵,像橙红色的玫瑰,嫣然盛开。 忍不住拍下来,发给朋友看,说:看这云,美得像花儿一样。 下到楼下,园子里清净如洗。被雨水浸透的绿,也不全是绿了,那绿里带了些苍茫的意味,似乎很快活。 夏秋交错的这一程,有时热,有时凉。离秋影愈来愈近,小风吹来,轻渗秋意。 天空的云更加绚丽,橘红、粉红,温柔得让人心醉。 果然,日落的八分钟,人间的布洛芬。 这短暂又绚丽的美丽,稍纵即逝,只要看上一眼,也无遗憾。 一枕清凉。 立秋之后,清清凉凉的夜,角落里传来秋虫的叫声。 清晨醒来的时候,感觉到周边的寂静无声,仿佛整个世界是空旷的,需要被阳光和微风一点点填满。 心的空隙也是如此。 窗外偶尔传来汽车的声音,悠长而孤独。这声音总让我想起那些未曾抵达的远方,和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节序的更迭,更多的是人生易逝的感念。 我们在走向成熟,走向衰老。人生,是一个谜,但我并不想解开。 每天都会望着远处的湖水,晴时清碧,雨时幽绿,都好。看到绿水微漾,觉得舒服。这会儿凉风吹来,更觉得绿意无边。 偏爱着这片湖泊。 记忆里,我赤脚短裤坐小溪边,盛着野菜的篮子扔在一边,把一双白生生的小腿浸在清亮亮的河水里,打出水花,快乐映着整个夏天。 看到一句话说:成年人的幸福,往往就在于,他保留了多少童真和梦幻的那部分。 很有同感。虽已人在中年,还想要一份深情,还对未来有期望。 始终保持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孤独。如同漂浮的一粒尘土。渴望遇到风,又怕风把我吹进泥水里。 "阳光洒进我的房间,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到一股暖意,感觉自己正被你爱着。" 立秋了,阳光里面的暖意与夏日的不同,秋的暖里多了一丝丝的飒爽和干脆,不似夏日那般炽热粘稠。 午后,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喝一杯咖啡,看一集电视剧,内心纯净,不染一尘。 这两天在读《卸妆·张爱玲》。 写得真好,真实的像是本人在自述一样。一个鲜活的旧时女子形象就仿佛从字里行间走了出来。她的敏感,她的细腻,她身处那个复杂家庭里的挣扎与迷茫,都在文字里透着真切的气息。 卸妆的张爱玲如一弯清月挂在天边。 时局的动荡,生活的困顿使这个傲然的天才女子应接不暇而疲与奔波,但她终究是独立的,骄傲的。她孤独的在远方回忆,回忆她曾经的惊艳于世人,这些都足以证明她不曾浪费时间、匆匆一生,至死她仍遗世而独立。 都说她穷困潦倒,晚景凄凉,可是我不觉得。 她不管是住难民营,还是汽车旅店,包括离开大陆,去往美国,嫁给大她30岁的落魄文人赖雅,她的一生都是在自己选择中自由自在穿梭着。 有一种孤独,画地为牢,将自己的内心锁死。以至于没有什么事儿可以惊起波澜,冰冷而决绝。张爱玲的晚年,大概和张岱晚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只余舟一芥,舟中人一粒"的心境相似。 茫茫天地间,一人独坐湖心,大雪纷飞,人鸟俱绝。 她说:我不能让他们抢了先,我自己的一生,我要自己先定个调,不能让他们乱写一气。所以,她写了自传式小说《小团圆》。 何以名之《小团圆》?她说自己这一生,无头衔、无功名、无房产、无子嗣、无金婚之福,于是,只能名之为小团圆。 下一部就看她的《小团圆》吧。 看书倦了,望着窗外。满目秋色。 原来,所有人都是一样。在各自粉饰的外表下有着千疮百孔的人生和艰辛经历。如果知了这些,不会觉得自己特别,也不会觉得无辜。 没有比承担和接受更洒脱的态度。也没有比安静的等待更积极的事情。 心绪烦杂的时候,就去园子里走走。 走在树荫下,树叶哗哗的响。不时有泛黄的叶子落下来。看园子里的花草,秋花繁盛,而夏花还没有完全退场,新与旧的交替之间,映入眼帘的依然是一片芳菲世界。 风里有了秋天的味道。 走在风中,思绪会扬起很远。秋天总会给人萧瑟感,内心泛起一些怅然。许是夏天即将走远,有些美也将消失不见,使人心底无端生出些许惆怅来。 到底是秋了。 祝秋安。
躺沙发上舒服一些
【3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