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那个动荡的夏天,李家小院一团糟,门外还有砸门声。 李建国和许曼云被带走前,将家中最后一个粮本塞进高玉清手里嘱托:“高姨,孩子们就当是您的亲骨肉!” 而这个保姆高玉清,那年47岁,她即将成了这个家唯一的支柱。 托孤容易守家难。 粮本上那点定量的粮食,对六个孩子还有她这个大人来说根本就不够吃。 最难熬的就是头三年,为了让六个孩子吃饱饭不饿肚子,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菜市场捡别人丢的烂菜叶。 回来洗净切碎,混着杂粮,煮成一大锅菜糊糊,便是孩子们一天的口粮。 大儿子李明懂事,偷偷跑去工地搬砖想贴补家用,被高玉清发现后,揪着耳朵拽回来。 “你爸临走前说了啥?要供你们读书!书读好了才有出息!” 等到了天刚冷,她害怕孩子受冻,立马拆了自己唯一一件厚实的旧棉袄,取出棉花和给最小的两个孩子缝制了花棉袄。 寒冬腊月,她自己只能穿着稻草麻袋片御寒。 在六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健康是她最大的心病。 有一年冬天,小女儿突发高烧,烧得直说胡话。 这可把高玉清吓坏了,赶紧抱着孩子就往十里外的赤脚医生家跑。 那会是大冬天外面还正下着雪,为了这孩子,她硬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了医生家。 她冻得嘴唇发紫,可怀里的孩子还是热乎的。 医生看着她的模样直叹气,说她这是拿自己的老命在换孩子的命。 高玉清却只是嘿嘿一笑:“娃没事就好,我这条老命贱着呢。” 只要孩子平安,她吃多少苦都甘之如饴。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就常常想着让孩子们读书,是她对李建国夫妇的承诺,也是她心底的执念。 可是,六个孩子加在一起的学费成了大山。 为了凑够每个孩子的学费,白天她去砖窑厂做苦力。 晚上,借着煤油灯她穿针引线,替人缝补衣裳赚取微薄的收入。 有一次在砖窑厂,她被砖块砸伤了脚,疼得钻心。 可想到孩子的学费还没凑齐,她咬着牙,一瘸一拐地坚持去学校给孩子送落在家里的作业本。 校长目睹这一幕,深受触动,主动减免了部分学费,才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十年光阴,在饥寒交迫与日夜操劳中悄然流逝。 高玉清用她全部的坚韧与慈爱,为六个孩子撑起了一片遮风挡雨的天空。 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而膝下的六个孩子也早已将她视作至亲,一声声“高娘”喊得亲热又自然。 当1976年秋天,李建国和许曼云,这对阔别家园十年的干部夫妻,终于平反归。 当他们推开家门的时候,高玉清那句“回来啦?锅里还给你们留着红薯粥呢”,瞬间让夫妻俩泪流满面。 他们跪下,是对这位平凡保姆如山恩情的最高敬意。 高玉清慌忙去扶,这十年,她从未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尽了本分。 后来,有人问高玉清图什么? 她总是不说话,只是指着家里那张全家福,照片里六个孩子在她身旁笑得灿烂。 再后来,李明领到第一个月工资,一分不少地塞到高玉清手里。 老人摸着那崭新的票子,看着照片里的孩子们,眼泪第一次无声地滑落。 这滴泪,饱含了十年的艰辛,也饱含了无与伦比的欣慰。 她守护的不仅是六个孩子,更是一个关于责任、信义与人间大爱的传奇。 主要信源:(北方网——93岁保姆为一个家族工作60年 瘫痪后被全家照顾)
整个县都配合他也是难得[赞]
【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