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2 14:21:52

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4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胡应湘出生在香港湾仔,家庭并不普通,父亲胡忠靠出租车生意打下江山,在香港有“的士大王”之称,虽然出身优渥,胡应湘从小却没被娇惯,他接受的是严谨的教育,也耳濡目染了长辈做事的清晰逻辑与实干精神,中学时期,他就展现出对建筑和工程的浓厚兴趣,后来,他远赴美国,考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专攻建筑和土木工程。   学成归来,胡应湘没有直接接手家族产业,他选择从底层做起,参与建筑设计与工程管理,逐步积累经验,1969年,他创立了合和实业,初期专注于房地产开发,在那个香港楼市蓬勃发展的年代,他带领团队开发多个大型项目,逐渐在地产界站稳脚跟,合和中心的落成,更让他成为香港天际线的塑造者之一。   但胡应湘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深知,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早在70年代末,他就频繁往返广东,敏锐地察觉到珠三角地区交通瓶颈严重,公路拥堵、船运缓慢,严重制约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于是,他决定拓展投资方向,把触角延伸到交通基建领域。   广深高速的建设,成为他迈出基建领域的第一步,这条高速公路不仅是当时广东首条现代化高速,也是胡应湘首次采用BOT模式的试验场,所谓BOT,即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营,等收回成本后将项目移交政府,这种模式在当时的中国尚属首次尝试,胡应湘可谓开了先河。   这次尝试的成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投资基础设施的决心,他将目光投向珠江口,一个长久以来令交通运输头疼的地段,从东岸的东莞到西岸的中山、珠海,没有直通的线路,绕行路线既费油又耗时,胡应湘设想,如果能在虎门建一座大桥,将珠江口一分为二的局面打破,珠三角的区域协同将打开新局面。   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大胆而激进,不仅地理位置复杂,珠江口的水深、风急、航道繁忙,都是技术上的挑战,而且,建桥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漫长,风险极高,但胡应湘没有退缩,他亲自参与规划,带领团队请教国内外专家,反复调研论证,最终,在1992年,这座宏伟工程正式动工。   工程浩大,耗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合和实业几乎倾尽全力支持项目,连带其他业务也被迫放缓,胡应湘本人几乎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盯着每一个关键节点,五年后,虎门大桥顺利通车,这座六车道的悬索桥,不仅刷新了国内桥梁建设的速度纪录,也成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重要里程碑。   大桥一开通,效果立竿见影,车流量迅速飙升,成为珠江口最繁忙的交通枢纽,每天数以十万计的车辆通过,让粤东粤西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上百公里,原本要绕行的物流线路大大缩短,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企业成本下降,区域经济活跃,珠三角的城市联系更加紧密。   虎门大桥的故事并未在通车时画上句号,胡应湘早已表态,这座桥只要收回成本,产权将无偿移交国家,这个承诺,在当时让不少人质疑,建这样一座桥,花了那么多钱,回本后拱手让人,真的有人愿意这样做?但他没有食言,项目运营几年后,成本已经回笼,他便启动了移交程序,大桥最终归属广东交通主管部门,成为国家资产。   这一举动,令无数人为之动容,在商言商,投资回报天经地义,但胡应湘显然有着更深层的考量,他始终认为,搞基建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暴利,而是为社会打基础,桥梁不只是钢筋水泥,更是发展与希望的通道,他用行动证明,企业家的成功不只是账面数字,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   除了修路建桥,胡应湘在慈善领域也毫不吝啬,他曾为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捐赠一亿美元,刷新了该校华人校友捐款纪录,在家乡,他出资修建学校,设立奖学金,支持教育事业,他还在广州设立多项教育与科技基金,数额累计超过两亿元,在香港,几所大学也因他的捐赠而改善办学条件。   胡应湘的公益行为,不是短期的热情,而是持续几十年的坚持,他生活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对子女教育也极为严格,他坚信,企业家不应只为自身利益服务,更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他的一些设想,也在后来逐一实现,早在1983年,他就提出建设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大桥,这个想法当时被视为天方夜谭,几十年后,港珠澳大桥通车时,胡应湘已年近九十,他亲自前往现场,站在桥头望着远方,眼神里满是欣慰。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港澳红色印记丨胡应湘:香港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新网——港珠澳大桥构想“第一人”胡应湘: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