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张作霖治下的铁路局长常荫槐因公出差,听手下说头等包厢有个男客,不买票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2 14:21:52

1925年,张作霖治下的铁路局长常荫槐因公出差,听手下说头等包厢有个男客,不买票还嚣张跋扈,于是前去查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9年初冬的一天,奉天帅府的老虎厅里,一场风暴悄无声息地展开,那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曾经接待过无数东北大员,而这天,它却成了两位政坛风云人物命运的终点,常荫槐,那个曾在东北政坛叱咤风云、以铁腕著称的铁路大员,生命在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告别,也没有挣扎,只有突如其来的结束。   这并不是一个意外,早些年,他就已注定走在一条锋利的刀刃上,出身于东北梨树的一个大家族,常荫槐自小就活在兄长们的光环下,家族里有考中的举人,有办事公正的知县,也有经营钱庄的实业家,这些人把整个常家撑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名门,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聪明、倔强,读书时就显出一股不肯低头的劲,他在奉天法政学堂学的是法律,走上仕途后也一直抱着那股子“按规矩办事”的劲头。   在他正式踏入官场之前,他已经通过家族在东北的关系结识了不少奉系大员,尤其是后来在黑龙江做事时,他遇到了杨宇霆,一个改变他命运轨迹的人,杨慧眼识人,把他从基层提拔上来,让他参与奉军的整顿与管理,那时候的东北,兵荒马乱,军纪松散,乱兵欺压百姓是常事,常荫槐受命整顿,出手极其严厉,不论是谁的兵,只要犯事,一律处理,他抓人、判刑、甚至枪决,一点不讲情面,这让他在军中赢得了“铁面无私”的名声。   到了1925年,他被任命为京奉铁路局长,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重要铁道,既牵涉军事调动,又关乎民生运输,他上任后没多久,就开始一场大刀阔斧的整顿,他设立护卫队,专门打击不买票的军人和地痞流氓,连日方人员也不例外,几个月下来,那条铁路上秩序井然,连之前横行的“霸王旅客”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把铁路当成生命线看待,认为这不是谁的私产,更不是上下其手的温床,他一直强调规矩重要,哪怕是张作霖的亲信,只要在铁路上耍威风,他也照样处理,他曾亲自处理过几起不买票的“熟人”,有人自称是大帅府的人,有人是某位将领的亲戚,他从不理会这些身份,只看事实、讲规矩,他在张作霖面前也毫不掩饰这套做法,张非但不怪他,反倒更重用了他。   他与另一位权势不小的官员万福麟关系紧张,两人政见分歧,互不买账,常荫槐想在东北建立一支直属的警备队,名曰“山林戒备”,本意是加强边防,但在别人眼里,这就是另立山头,他的盟友杨宇霆也持类似态度,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东北政坛分一杯羹。   问题在于,这时候的东北,已经不是张作霖掌权的时代,张学良接过帅印后,正试图将东北纳入全国统一局势中,他对旧部下的“自作主张”极度警惕,尤其是杨常二人,在中东铁路管理权等关键议题上,频频与他意见相左,更严重的是,他们试图绕过他的同意,强推人事任命,这在他看来,简直是对权威的挑战。   1929年1月,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常荫槐和杨宇霆走进了帅府老虎厅,准备让张学良签下一份任命文件,但他们没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盖章,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清算,张学良早已做出决定,一道命令下达,两人当场被处决,消息传出,整个东北政坛震动。   常荫槐的死并没有引发更大规模的波澜,张学良随后发电解释,给家属抚恤,安排厚葬,甚至写了一副挽联,说他堪比古人,但所有这些善后措施也掩不住一个事实:一个曾经被视作“硬骨头”的官员,最终还是被那坚硬的骨头绊倒。   他的身后并没有留下太多传说,只有一座逐渐荒废的常公馆,那是他在黑龙江修建的府邸,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人们经过时,也许还会提起他当年如何治军、如何整顿铁路,但更多的,是对他结局的唏嘘,他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用铁腕守住规矩,却未能在风暴来临前转身。   他的一生,是那个动荡年代无数官员的缩影,靠本事上位,也靠背景起步;凭坚守立名,也因执拗丢命,他不是完人,但他相信规则,也愿意为之付出代价,他的故事,既是一个关于忠诚与权力的注脚,也是那个时代如何将理想碾碎、将人心锤打的写照。   多年之后,东北早已换了模样,铁路也早已不是那个年代的命脉,可在一些老人的记忆里,常荫槐的名字仍然带着一丝寒意,他们记得那个不讲情面、不畏权贵的家伙,也记得他最终倒下的方式。   信息来源:今日辽宁——走进老建筑里的辽宁|沈阳常荫槐公馆里的“东北军内讧往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