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视同缴费年限”到底是啥。计划经济那时候,城里工人上班,工资里没单独扣过养

幽默的童心社会 2025-08-12 06:18:50

先说说“视同缴费年限”到底是啥。计划经济那时候,城里工人上班,工资里没单独扣过养老保险的钱,但国家和单位说了,“你们老了不用愁,养老我们包”。这其实是一种制度性的承诺——工人创造的价值变成了工厂、机器,国家就从这些积累里拿出钱来给退休工人发工资。 后来改革开放,养老模式变了,改成个人和单位一起交钱的社保制度。这时候问题来了:以前没扣过钱的老工人咋办?总不能让他们年轻时干了活,老了没保障吧?所以才有了“视同缴费年限”——把过去国家“包着”的那些年,算成他们已经交过费了,这样退休待遇就接上了。说白了,这是给老工人的历史贡献一个交代,兑现当年的承诺。 那为啥当年农民没这“包着”的待遇呢?不是国家偏心,主要是那时候的条件不允许,有几个实打实的原因。 第一,人太多,家底太薄。那时候全国80%以上都是农民,要是像工人那样全员“包养老”,得多少钱?刚建国那会儿,国家一穷二白,首要任务是搞工业、建工厂,不然国家强不起来。有限的钱只能先紧着直接搞工业的工人,他们人数少,好统筹。农民基数太大,真要全“包”下来,当时的财力根本扛不住。 第二,城乡过日子的“依托”不一样。城里工人是“单位人”,没地,吃穿用全靠单位发工资,老了自然得靠单位和国家兜底。农民呢?那时候有人民公社,有集体分的土地。地里种出粮食,除了交公粮,剩下的分口粮;老了干不动了,集体多给点照顾,家里孩子搭把手,土地就是最基本的保障。那时候觉得,农民有地就能种出吃的,能自己解决大半问题,也就没搞像城里那样的养老制度。 第三,没个“专门发养老钱的地方”。工人在工厂上班,工厂的利润全交给国家,国家再拨款给工厂发退休金,等于“单位和国家一起攒了养老钱”。农民在公社劳动,打下来的粮食除了吃和交公粮,基本没剩下多少能攒起来当“养老储备”的钱,公社本身也没这财力。没积累,自然就没法像工厂给工人发养老金那样,给农民“包养老”。 有人说,现在国家有钱了,是不是该像“包”工人那样“包”农民?这些年国家其实一直在补这个短板。从2009年搞新农合,到后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农村老人每月能领到基础养老金,而且一年比一年多。这就是国家在惦记着农民的贡献,用现在的发展成果回馈他们。 说到底,过去的城乡养老差异,是当年经济条件、发展阶段决定的,不是谁的贡献不算数。现在不一样了,国家财力强了,城乡养老制度也在慢慢往公平里调。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都是为国家建设出过力的,让大家老了都能有保障,这正是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儿,而且会越做越好。

0 阅读:61
幽默的童心社会

幽默的童心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