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是苏联!不要低估了美国开战的决心,现在它之所以没和中国开战,是因为还有资本

优优谈过去 2025-08-11 14:20:38

美国不是苏联!不要低估了美国开战的决心,现在它之所以没和中国开战,是因为还有资本撑着在耗。但要是哪天无路可走,为了保住自己的霸权,老美很有可能会最先打响 “第三次世界大战” 的擦边球。[凝视] 最近,美军在亚太的动向越来越值得关注,F—35战机扎堆驻日,核潜艇悄悄摸到俄罗斯家门口,连3D打印无人机都搬到了菲律宾吕宋岛试飞。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指向同一个目标:在中国周边织一张越来越密的军事网。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套传统的“秀肌肉”策略,效果正在递减。 美国现在对华施压的手段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军事上,2025年上半年美军航母五次穿越南海,日本基地的F—35A战机数量增加到48架,还联合19个国家进行“护身军刀”军演。 经济技术层面,芯片禁令持续升级,制裁清单不断扩大,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都被纳入技术管制范围。外交上,美日安保条约升级、AUKUS联盟扩员、四方安全对话频繁举行联合军演。 然而这些传统手段正遭遇中国的有力回应,被制裁的芯片产业自给率已达到70%,DeepSeek等大模型的开源突破展现了技术创新能力。南海岛礁建设的推进让美国的“自由航行”行动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连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绝对地位也在松动,中东部分石油交易开始采用人民币结算。连美国智库都承认,对华遏制政策面临效果递减的现实。 当常规手段失灵时,华盛顿战略界开始出现一种危险思路:既然全面对抗代价过大,不如在敏感区域制造“可控摩擦”。台海和南海成了这种策略的首选试验场。 美军近年来的行动模式很能说明问题,在台海方向,一边推动政界人士的各种访问活动,一边加速对台军售;在南海区域,通过盟友进行前沿部署,自己则保持相对后撤的位置进行协调。 这种“代理人加模糊战术”的组合,本质上是想通过施压迫使中国率先采取强硬行动,从而在国际舆论中获得主动权。更需要警惕的是网络空间的“灰色对抗”,去年就有报道称美国网络部门针对他国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渗透测试。 但这种策略忽略了两个关键现实。 第一,中国的反制能力已经显著提升。解放军在相关区域的常态化巡逻、东风导弹对第一岛链的有效覆盖,这些都不是象征性部署。军事专家分析认为,如果发生实际冲突,美军可能面临两艘航母和数百架战机的损失,全球芯片供应链将直接中断。 第二,中国民众对主权问题的共识异常坚定,从《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框架,到民间对领土完整的坚持,这形成了任何外部试探都会触发强烈反应的社会基础。 俄乌冲突已经向世界展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据智库推演,台海冲突将影响3万亿美元的贸易通道,南海摩擦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性中断。这些后果远超任何一方的承受能力。 回顾历史,霸权国家在实力相对下降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战术冒险误当成战略突破。1930年代某些国家的选择,冷战后期某大国的决策,都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今天美国在亚太的密集部署,与其说是实力的展示,不如说是对规则制定权逐渐分散的焦虑反应。它担心的不是中国军力的增长,而是自己再也无法单方面制定游戏规则。 但现在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的工业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耐心,决定了任何“擦边球”策略都可能适得其反。 最近中美重启了海上危机管控沟通机制,这表明理性的声音仍在发挥作用。当芯片技术比军事装备更重要、气候变化比地缘竞争更紧迫时,对抗是否真的是唯一选择? 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各方保持冷静和克制,无论是“威慑”还是“试探”,任何可能导致误判和擦枪走火的行为都应该避免。大国之间的竞争应该回到经济、科技、治理等建设性领域。 毕竟,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方的损失最终都会传导到全世界。理性对话比军事对峙更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你们认为当前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互动模式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是会逐步回归理性对话,还是可能进一步升级?如果真的发生摩擦,你觉得最可能在哪个领域最先出现问题?是传统的海空军事行动,还是网络、太空这些新兴领域?欢迎分享你们的观点。   信源: 郑永年:如何避免中美南海问题演变成美苏冷战的对抗多边主义——观察者网

0 阅读:118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