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5月27日,杜月笙的五姨太孟小冬的喉管被切开,异物也得到清理,可还没能留住她生命。杜家儿女失声痛哭…… 1977年5月27日,台北荣民总医院的急救室里,医护人员切开孟小冬的喉管试图清除异物,这位曾经名震梨园的"冬皇",此刻却像她演过的老生角色般,在生命最后时刻仍保持着惊人的尊严。
杜月笙的儿女们从美国赶来时,看到的是殡仪馆里那个令人心碎的画面,已经合上眼的孟小冬,眼角竟缓缓渗出两行清泪。
杜家子女跪在灵前痛哭的场景,让在场所有人都想起杜月笙临终前的嘱托,这位上海滩传奇大亨弥留之际,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位五姨太。
当年在香港的婚礼上,63岁的杜月笙坚持要42岁的孟小冬穿婚纱,给足了她正室夫人的体面。
如今长子杜维藩在讣告上写下"杜母孟太夫人"六个字,既是对父亲的交代,也是对这位传奇女性最后的尊重。
孟小冬的眼泪或许藏着太多说不尽的故事,1907年出生在上海京剧世家的她,9岁开蒙学戏,12岁就在无锡新世界登台。
那把清亮高亢的嗓子,配上俊美的扮相,让她18岁就在北京城南游艺园唱红,老戏迷们至今记得她在《捉放曹》里陈宫的那句"一轮明月照窗下",能把人唱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1925年的北京城,18岁的孟小冬遇见了31岁的梅兰芳, 在《游龙戏凤》的戏台上,她演正德皇帝,他演李凤姐,戏里的眉目传情延续到现实。
可这段姻缘从一开始就埋着隐患,梅兰芳已有两房太太,原配王明华病重在天津,二太太福芝芳又是个厉害角色。
当孟小冬想以媳妇身份给梅母戴孝时,福芝芳那句"这个门她休想进",彻底击碎了她的幻想。
离开梅家时,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连登三天启事,那句"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透着心酸。
她重披戏袍回到舞台,在北平前门外粮食店街的中和戏院,用一出《失空斩》宣告"冬皇"归来。
台下坐着专程从上海赶来的杜月笙,这个青帮大佬捧着金条当戏票,在戏园子包了整整三个月前排座。
杜月笙追求孟小冬的手段堪称民国浪漫史教科书。听说孟小冬喜欢狗,他托人从德国空运名犬;得知她嗓子需要保养,每月派人送香港燕窝;甚至在她演出时,派小弟混在观众里带头喝彩。
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寿,南北名角齐聚上海唱堂会,他特意把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安排在压轴,那晚中国大戏院门口黄牛票炒到一根金条,戏迷为抢位置挤碎了玻璃门。
1949年那个春天的上海码头,杜月笙拖着病体安排全家去香港,特意给孟小冬留了单独舱位。
在香港坚尼地台18号的杜公馆,他撑着浮肿的双腿坚持要给孟小冬补办婚礼,婚礼照片里,穿婚纱的孟小冬嘴角含笑,谁能想到这竟是两位传奇人物最后的荣光。
孟小冬晚年定居台北,在信义路公寓深居简出,她教学生唱戏时依然严格,一个"吊毛"动作能让人练上百遍。
1977年那个春夜,她像往常一样睡前吞服安眠药,却再也没能醒来,医生说是食物噎住气管导致窒息,但老戏迷们更愿意相信,是老天爷想听"冬皇"唱戏了。
葬礼上,杜家子女按旧俗给她烧去纸糊的戏台,当火焰吞没那些精雕细琢的戏楼模型时,有人仿佛听见《洪羊洞》里杨延昭的唱词:"叹杨家投宋主心血用尽"。
孟小冬这一生,把最灿烂的年华给了舞台,把最真的情给了梅兰芳,把最后的温暖给了杜月笙。
她墓碑上"杜母孟太夫人"的称谓,或许比任何华丽头衔都更适合这位传奇女子,毕竟在生命的终章,她终于得到了年轻时最渴望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