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粟裕1907年出生在湖南会同一个侗族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没啥特别背景。十几岁就投身革命,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那时候他才20岁出头,当了个警卫班长。没上过正规军校,全靠战场上摸爬滚打学经验。从南昌起义后,他跟着部队转战各地,南方游击战打得苦,三年里带着小队在山林里钻,挨饿负伤是家常便饭。慢慢地,他的指挥水平上来了,成了大家眼里的硬骨头。抗日时期,他在新四军里干得风生水起,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歼灭日伪军好几万。解放战争更不得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这些仗,都是他领头打的。淮海战役那会儿,他指挥华东野战军,配合中野,歼灭国民党55万多人,战术灵活,七次交手全胜,全国都传开了。林彪都夸他的打法厉害。新中国成立后,他当总参谋长,管军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还推荐人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粟裕这人低调,功劳大但不爱张扬,总是想着怎么把部队带好。
陈赓比粟裕大四岁,1903年生在湖南湘乡,出身将门,爷爷是湘军将领。他早年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得扎实。1922年入党,比粟裕早几年。参加过平定商团暴动和东征,南昌起义时是营长。长征路上,他负伤还坚持,救过周恩来。抗日时在太行山打游击,神头岭设伏歼灭日军一千多。解放战争,他领陈谢集团,在中原战场配合刘邓大军,行动迅猛。淮海战役,他虽不在华东,但兵团出力大,推动整体胜利。新中国后,他办哈军工,从规划校园到招教员,一步步建起来,培养国防人才。陈赓性格开朗,战场上冷静,私下爱讲笑话活跃气氛。
粟裕和陈赓的交情从南昌起义就开始了,虽然那时候一个是班长一个是营长,级别差不少,但革命路上总有交集。真正合作是1947年秋,解放战争激烈期,中央调粟裕南下支援陈赓,在河南西部会师。两人带队打确山,配合默契,歼灭大批国民党军。从那以后,经常交换战术意见,粟裕出发前问陈赓建议,陈赓也关注粟裕动向。淮海战场,粟裕主指挥,陈赓从旁协助,提供兵力调度。两人互补,粟裕坚韧,陈赓灵活,一起推动胜利。新中国成立,粟裕当总参,推荐陈赓当哈军工院长,陈赓干得有板有眼。两人老乡加战友,信任深厚。
1958年5月27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主题是反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会议本来讨论军队问题,大家发言积极,但话题转到粟裕身上,就变味了。彭德怀主持,有人指责粟裕个人主义严重,列举旧事,说他指挥时太突出自己,不顾集体。批评越来越猛,有人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彭德怀都搞不好。还扣上三顶帽子:擅自布置攻占马祖列岛、忽略外事纪律、越权调志愿军回国。马祖那事,粟裕作为总参长,指示南京军区准备,但没下死命令,彭德怀觉得他越权。外交纪律,指他跟苏联顾问谈工作时,说了些军队内部事,被说成告洋状。调志愿军,是方针定后,他署名总参发令,但彭德怀要他这么做,后来却成他的错。这些事翻旧账,会议持续五十多天,粟裕被批成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陈赓听着这些,忍不住站出来维护。他大声说,如果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谁会,让说的人站出来。他列举粟裕战绩,从南昌起义警卫队到淮海七战七捷,强调战术贡献。陈赓的话不多,但击中要害,让批评声小了点。粟裕做了自我批评,承认不足,但事实是这些指责站不住脚。会议上,刘伯承、萧克也检讨,粟裕的批斗是重点。彭德怀主导,聂荣臻、陈毅发言附和。粟裕锋芒露,得罪人,树大招风。陈赓仗义,这不光是为朋友,更是为事实说话。两人友谊在炮火中炼成,陈赓看粟裕是可靠伙伴。
会议后,8月3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解除粟裕总参长职务,调他去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口头传达到军队团级、地方地委级。粟裕低调,转入研究军事历史,避免锋芒。1961年,陈赓心脏病去世,粟裕闻讯伤心,帮处理后事。粟裕健康渐差,1984年2月5日逝世。去世十年后,1994年,中央为他平反。刘华清、张震联名文章,肯定贡献,说1958年批判是历史失误。粟裕一生为革命,指挥战役影响深远。
说起粟裕和陈赓,总觉得他们代表了那一代军人的脊梁。粟裕打仗神准,从没上军校,却靠实战成大家。陈赓黄埔出身,带兵灵活,两人合作时,互补短板。1958年那场风波,暴露了内部矛盾,彭德怀主持批粟裕,三件事其实有误会。马祖准备是工作需要,外交谈是正常交流,调兵是遵命行事。可那时风气就这样,个人主义帽子一扣,就下去了。陈赓维护,体现战友情谊。粟裕后半生闲职,但没抱怨,继续研究军事。平反来得晚,但总算正名。历史看,这些事提醒人,功臣也得小心翼翼。接地气点说,粟裕像个老实干活的,功劳大却不圆滑,陈赓像个热心哥们儿,关键时挺身。两人故事,让人感慨革命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