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彭雪枫部队穷的只剩5块钱,为度过春荒难关,忍痛卖掉13匹战马,谁曾想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8-11 09:09:45

1939年,彭雪枫部队穷的只剩5块钱,为度过春荒难关,忍痛卖掉13匹战马,谁曾想没过几天,这些马都跑了回来,还驮回了两袋粮食和一封信。 彭雪枫1907年出生在河南镇平,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靠着聪明劲儿硬是读了书。1921年,他跑去天津求学,接触了新思想,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正式成为共产主义者。1930年,他投身红军,跟着部队爬雪山、过草地,硬是走完了长征。1938年,他南下华中,带着队伍开辟抗日根据地。后来,他成了新四军第四师的师长,一路打鬼子,直到1944年在河南夏邑作战时牺牲,年仅37岁。彭雪枫这辈子,活得短但硬气,满腔热血都洒在了抗战一线。 1939年春,豫东大地闹春荒,老百姓连野菜都挖光了,彭雪枫的游击支队日子更不好过。部队账上就剩5块钱,连买粮的影子都摸不着。战士们饿得皮包骨头,每天靠着烂红薯充饥,连野菜都不够分。彭雪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是没想过别的办法,可那时候物资匮乏,周围村庄也拿不出啥吃的。部队还有战马13匹,都是战场上的老伙计,尤其是那匹枣红马,跟了他好几年,感情深得不得了。可再深的感情也挡不住现实,他咬咬牙,决定卖马换粮。 卖马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可真难。军需处长资凤先接了这个任务,带着枣红马去集市上喊价,想卖个好价钱。可那年头,谁有闲钱买马啊?喊破了嗓子也没人搭理。资凤回来跟彭雪枫汇报,说这马怕是卖不出去了。彭雪枫一听,沉默了一会儿,自己亲自出马。他牵着枣红马,找到个当地人,低声说了几句,最后以40块钱把马卖了出去。13匹马陆续出手,总算换了点钱,能让部队喘口气。可谁也不知道,这事儿还没完。 卖马的第二天,部队还在为这点钱发愁,突然有人喊,马回来了!彭雪枫带着人一看,13匹马一匹不少,全都跑回来了。那匹枣红马尤其显眼,背上还驮着两袋粮食,旁边挂着一封信。打开信一看,里面没啥客套话,直截了当写着:粮食给你们用,条件是多杀日本鬼子。原来,买马的人是个爱国乡绅,听说彭雪枫的部队是打鬼子的,感动得不行,干脆放马回来,还搭上了粮食。这事儿一传开,部队士气大振,战士们都说,连马都知道跟着彭司令干大事。 1939年那会儿,正是抗战最吃劲的时候。日本鬼子占了大半个中国,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彭雪枫带着游击支队在豫东活动,周围全是敌人,物资靠自己筹,日子过得紧巴巴。卖马这事儿,搁在当时不稀奇,很多部队都干过类似的事儿。可马匹跑回来,还带粮食和信,这就不简单了。这背后,是老百姓对彭雪枫部队的信任,也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证明。那两袋粮食不多,但暖了战士们的心,让他们更有劲儿去打仗。 马匹归来后,彭雪枫没停下脚步。1940年,他把队伍整编成八路军第四纵队,继续在豫东跟鬼子周旋。1941年,他升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带着部队打了无数硬仗。1943年,他指挥山头集战役,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1944年,他又带队西征,收复了豫苏区的大片土地。可惜,就在同年9月11日,他在八里庄战斗中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彭雪枫走得太早,但他的事儿没白干,豫东的老百姓至今都记得他。 枣红马的故事,后来成了豫东一带军民团结的象征。那匹马不只是个牲口,更像是彭雪枫精神的延续。有人说,那乡绅放马回来,是看中了彭雪枫的为人,知道这支部队不会辜负老百姓。解放后,河南、安徽好几个地方都建了彭雪枫纪念馆,里面专门提到了这个故事。2009年,他还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枣红马的事儿虽小,却让人看到抗战年代的那份真情和信念。 这故事听着挺传奇,但细想想,也不全是运气。彭雪枫卖马,是实在没办法了,但他平时带兵打仗,处处想着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也愿意帮他。那乡绅为啥放马回来?不是随便发善心,而是知道彭雪枫的队伍真打鬼子,值得托付。两袋粮食不算多,可那封信里的要求——多杀鬼子——却重如千斤。这不是个简单的交易,而是军民同心抗敌的缩影。彭雪枫用行动赢得了信任,马匹归来不过是这份信任的回报。 彭雪枫这人,咋说呢,既硬气又有情。他打仗厉害,指挥起来一点不含糊,可对战士和老百姓,他又有股子柔情。卖马的时候,他肯定心疼得不行,尤其是那匹枣红马,跟了他那么久。可他还是下了决心,因为他知道,部队活下去比啥都重要。他牺牲后,战士们都说,彭司令是个舍得给自己人撑腰的人。老百姓也念他好,因为他从不乱拿群众一针一线。这种人,难怪连马都愿意跑回来找他。

0 阅读:154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