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23日,新四军3师8旅24团1营2连的83名官兵,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江苏淮安菱陵的大胡庄。 谁能想到,这支执行普通侦察任务的部队,三天后会面临一场改变历史的生死考验?83名年轻战士的命运,将在苏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被彻底改写。 1941年春,为准备正规部队的地方化,第24团临时集结于淮安的苏嘴一带。4月23日,该团1营2连的战士们在副营长巩殿坤和连长晋志云的率领下,进驻淮安区苏嘴西北约十公里的大胡庄。这支队伍承担着重要的侦察任务,要为后续大部队的行动探明敌情。 当时的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4团第1营第2连,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副营长巩殿坤是个山东汉子,作战经验丰富,为人正直。连长晋志云是老红军出身,参加过长征,在战士中威望很高。这个连队的战士大多来自苏北农村,虽然装备简陋,只有两挺机枪,每人一支老式步枪、两把刺刀和4颗手榴弹,但个个都有着坚定的抗日信念。 2连的指战员在庄上住了3天,这期间还帮助村民干农活,军民鱼水情深。当地村民胡其南回忆说,巩营长就住在他们家,和他哥哥胡其华关系很好。战士们白天执行任务,晚上帮村民挑水劈柴,从不给老百姓添麻烦。 命运的转折来得突如其来。25日深夜,盘踞于涟水城的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第21师团得知有新四军在大胡庄驻扎,便紧急集合了700多人,带着4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乘着夜色直扑大胡庄。这完全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新四军事先毫无准备。 4月26日凌晨,天还没亮,大胡庄枪声四起,子弹横飞。敌人将庄子包围起来。面对8倍于己的敌人,连长晋志云沉着指挥,让战士们利用村中的院墙、猪圈和房屋作掩体,分散开来应战。巩殿坤副营长则负责统筹指挥,确保每个方向都有足够的火力。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有重机枪和迫击炮,火力猛烈,房屋很快被炸塌,院墙被炸平。指战员们刺刀拼弯了,用大刀砍,大刀砍钝了,用枪托抡,用砖头砸。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又一个接一个顶上去,没有人后退半步。 日军急红了眼,开始投掷毒气弹。在毒烟弥漫中,新四军战士们仍然坚持战斗。当弹药耗尽后,他们拿起刺刀与敌人肉搏。战斗持续了将近7个小时,从凌晨一直打到下午。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腹部中了数弹的连长晋志云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副营长巩殿坤左腿被弹片击中,他用仅剩的一粒子弹,击毙了那个舞着指挥刀朝他劈来的小胡子军官。面对燃烧弹的攻击,巩殿坤被熊熊烈火吞噬。 只有1排2班的17岁小战士刘本成幸存了下来。他在战斗中被毒气熏昏,身上压着战友的遗体,这才侥幸逃过一劫。战斗结束的当天晚上,第24团政治处主任李少元等人带领20多名战士及部分地方群众在打扫战场时,发现阵地上一共留有82具英烈的遗体。加上后来牺牲的那名战士,大胡庄战斗实际牺牲83人。 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以83人的代价,歼敌100多人,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师长兼政委黄克诚非常痛心,因为2连刚到苏北,加之日本军国主义正处于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夜,侵略气焰十分嚣张,担心宣传出去会伤害军民士气,于是就将消息压了下来。 2012年,当地村民在田里劳作时发现了烈士遗骸,专家现场清理出82具遗骨,大胡庄战斗原址得以确认。2014年,大胡庄烈士陵园建成,占地32亩,纪念碑由当年的新四军第3师第8旅政治部主任吴信泉题写。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批群众前来祭扫,缅怀先烈。 大胡庄战斗虽然知名度不如刘老庄连,但83名烈士同样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军人本色。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83位英雄的故事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民族的希望,你觉得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传承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抗战初期鬼子的枪法有多准?粟裕:“日军200米内步枪均能命中。”在二战时期,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