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南京照相馆》在加拿大渥太华、多伦多、温哥华三城首映,放映结束后,现场

旅行看世界 2025-08-10 06:25:32

8月7日,《南京照相馆》在加拿大渥太华、多伦多、温哥华三城首映,放映结束后,现场一片死寂,观众的脸上挂着未干的泪痕。多伦多市民约翰·雷诺兹走出影院时,声音颤抖:“抱歉,我从不知道电影里的暴行真的发生过……我们的历史课本里,一个字都没提。”镜头里中国平民被屠杀的画面,让他几次捂住眼睛,“太残忍了,可这才是真相。” 约翰的反应不是个例。电影里,日军砍头、活埋、强奸的照片被15岁学徒罗瑾冒死藏进相册,封面上画着一颗滴血的心,写了个“耻”字。这本相册后来成为东京审判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把战犯谷寿夫送上刑场。可80多年过去,西方教科书仍对这段历史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导演申奥用近乎考古的精度复刻1937年的南京——城墙弹孔深浅、日军平均身高1.58米、连砖块捐赠者姓名都一一还原。可再真实的影像,也抵不过系统性遗忘的力量。 有人狡辩“历史该翻篇了”,可翻篇的前提是承认。日本某些教科书至今篡改“南京事件”死亡人数,西方课堂更习惯聚焦纳粹而忽略东方浩劫。当约翰这样的普通观众震惊于“第一次看到屠杀画面”,恰恰证明沉默的共谋有多可怕。张纯如曾说:“忘记大屠杀比大屠杀本身更恐怖。”因为遗忘,等于给暴行颁发免罪金牌。 电影里有个细节:日军逼迫中国百姓拍“亲善照”,刺刀抵在后腰,脸上却要挤出笑。现实中,东京电视台报道该片时,仍用《南京事件》代替“大屠杀”。历史在重复它的荒诞——施暴者忙着粉饰,受害者必须不断自证。好在《南京照相馆》撕开了这道口子:温哥华首映式上,华人举着海报默哀;日本游客在展览留言簿写下忏悔;95后观众把历史书翻到烂。 真相不会自动浮出水面,它需要有人冒死按下快门,更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传递。当约翰们走出影院,终于明白南京不是地理名词,而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人性的深渊,也照见记忆的重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9
旅行看世界

旅行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