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不怕中国?俄罗斯专家一席话点醒国人 在亚洲力量天平的一侧,是体量迅速膨胀的中国,军费支出稳居世界第二。 海军舰艇总数已突破350艘,“辽宁舰”、“山东舰”与“福建舰”三艘航母昂首大洋,歼-20隐形战机与运-20大型运输机更翱翔天际,其区域拒止能力日益令人生畏。 然而,也令人费解,尽管军事体量明显小一圈,这个被中国甩在身后的邻国,却在东海等问题上屡屡摆出强硬姿态,似乎全无惧色。 海上自卫队舰艇数量不足中国一半,更缺乏核潜艇、重型航母这类战略“杀器”,那么,这种力量悬殊下的“无惧”究竟源自何处? 一位俄罗斯专家的分析,直指其内心症结;而另一位俄罗斯领导人的一句话,更是如同捅破窗户纸的钥匙,径直揭示了日本最大的底牌。 要解开这个谜团,仅仅检视今天的军备清单显然不够,更需要回溯历史的深处。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似乎就有一种不被彻底打疼就不认输的韧性。 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实力与美国相差悬殊,可依然敢于豪赌珍珠港,直到两颗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炸响,才最终低头。这段历史记忆塑造了其坚韧,甚至有些偏执的国民心态。 与之交织的,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长期盘踞其内心的优越感,曾一度自视为亚洲的领航者。如今要坦然接受被中国全面超越的现实,心理上自然难以适应。 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便指出,日本的强硬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自己找台阶下,是一种不愿轻易低头承认落后的姿态。 此外,日本也似乎“吃透”了中国的行事风格。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外交,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无论是南海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还是东海钓鱼岛问题上的反复外交沟通,都展现出极大的克制。这种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却被日本解读为不会轻易动用武力,缺乏那种能让其感到“切肤之痛”的直接威慑。 相比之下,日本对俄罗斯则要谨慎得多。俄方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不仅有军队实际驻扎,还时常举行军事演习,这种直接的军事压力,让日本在面对莫斯科时总是小心翼翼。 然而,历史心态和战略误读终究只是内因,真正让日本敢于“硬气”的核心支柱,是远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 自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订以来,美国就为日本提供了法理上的安全保障,其第五条更是被美方表态适用于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日本管辖区域。 这不仅仅是一纸空文,更是由超过五万名驻日美军和遍布日本的军事基地所构成的实体后盾。从驻扎着“里根”号航母的横须贺港,到部署着F-22顶尖战机的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这些都是美国承诺的物质体现。 这种同盟关系早已深入骨髓。美日之间情报共享,美军的卫星和侦察机几乎能实时将中国的动向传递给东京;武器技术上,日本的F-35战机、SM-3导弹等尖端装备,也离不开美国的销售与支持。 军事协作上,双方就举行了多次联合军演,默契程度与日俱增。 倚仗着强大的外部支持,日本自身的军事战略也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转便。从安倍政府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开始,日本的防卫预算便连年创下新高。 2022年底,日本通过了新版《国家安全战略》,首次将中国定义为“最大的战略挑战”,并破天荒地计划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 更关键的是,日本不断扩充离岛防卫部队,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在东海钓鱼岛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船只与中国海警船的对峙几乎成为常态,而不远处的美国军舰则全程开着雷达“围观”。 对此,中国的回应同样坚决。除了在争议海域加强存在感,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步伐也在加速,“福建”号航母顺利海试,新型核潜艇陆续部署,用不断增强的硬实力维护国家利益。 同时,中国也在外交和经济上积极布局,通过“一带一路”和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对冲美日同盟带来的压力。 归根结底,日本对华的“无惧”姿态,是其不甘落后的历史心态、对中国和平外交的策略性利用,以及自身军事转型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切的根基,都牢牢地建立在美国提供的“保护伞”之上。 不过,这把伞也并非万无一失。美国在全球战略上摊子铺得太大,中东、乌克兰等地的局势都在牵扯其精力,能投入东亚的资源毕竟有限。而在日本国内,对防卫费激增可能将国家拖入军备竞赛的担忧也从未消失。 有的网友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复仇精神,永远不会被它国所敬畏!更包括侵略过你的国家。某些时候,爱好和平,展示善良,等同于懦弱”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的“长期以来,中方始终秉持着担当与忍让的态度,然而日本却日益骄横起来。 因为担当和忍让,日本才骄气日盛。中日友好在日本就是个笑话” 在这场历史、实力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棋局中,美国这座靠山,日本究竟还能依靠多久?随着力量天平的持续倾斜,下一步棋又将落在何方?
日本为什么不怕中国?俄罗斯专家一席话点醒国人 在亚洲力量天平的一侧,是体量迅
小新军事热点
2025-08-09 20:30:37
0
阅读: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