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国务院务虚会上,66岁的胡乔木站起身来,这位曾担任毛泽东秘书25年的理论家说了一句话:“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自动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高速度发展。” 那年夏天,北京热得像蒸笼,空气里除了汗味,还飘着十年动乱后的不安,满大街的工厂废了,工人没活儿干,老百姓家里米缸见底。 大家都傻傻地想着,只要扛着社会主义大旗,饿肚子的日子就会自个儿变好,仿佛制度是万能魔咒,能召来金山银山。 这种信条在务虚会上被打破了,胡乔木的话像一记闷棍,震醒了不少人。 接着,咱们说说为什么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死水湖。那时候的中国,折腾过“大跃进”和“文革”,全是虚头巴脑的口号指挥一切。 胡乔木坐不住了,他亲眼见过大跃进时大伙儿乱喊亩产万斤,结果地里庄稼烂了,饿得大伙眼冒金星。文化革命期间呢,政治口号压过天,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孩子们学都上不成。 他干了25年毛泽东的笔杆子,不是吃白饭的——这些年他琢磨透了一个理儿:制度再神,也得靠实打实的规律撑住。 经济这玩意儿不是喊口号就能飞的鸟,它有自个儿的翅膀,得按规律飞。 这不,他开会时拍桌说道:“光喊社会主义好,经济就能高速度?不行!”旁边的人愣住了,有人憋着气嘀咕:“老胡,你是不是思想跑偏了?”可胡乔木认死理,他觉得,咱们得看看别人咋干的,比如国外那套技术、管理,学点真东西。 接下去,胡乔木没干坐着空谈。他带上几个助手,偷偷跑去上海、天津转悠,混在厂里工人堆里问情况。 工人们吐苦水:“设备都锈了,厂长光喊口号,俺们怎么干?”胡乔木心里咯噔一下,记下这些实情。他忙着写文章,翻来覆去改稿子,就怕写得深了大家听不懂。 题目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内容直白:经济规律如供求关系、价值规律,不分主义,都得遵守。 他还提议建专业公司,搞银行改革、法律体系。文章在人民日报一发表,全国炸锅了,百姓传着看:“原来真得讲规律,不是光靠喊!”工厂小老板试着调管理,工效蹭蹭涨。外国人瞧着新鲜,把这文章当宝贝,翻译成外文,嘀咕道:“中国这次动真格了?” 那会儿不少守旧派叫唤:“老胡糊涂了,这不成右倾分子了?”压力山大,胡乔木没缩头。他站出去说:“制度再好,没规律也白搭。” 他打个比方:“就算给你辆好车,不会开,它咋动?”大家伙想想也对。经济规律就是客观事实,比如东西卖贵了,买家少;东西便宜,人人抢。 他这些建议,摆明了催改革。回头看看,1978年底党的大会开得干脆:重心转到经济建设,开放大门。这不胡乔木思想打了底子?普通人从此路顺了,开小店、买新车,日子暖呼呼起来。 信息源:据《人民日报》社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新华社专题《胡乔木思想对改革的影响》。
1978年7月,国务院务虚会上,66岁的胡乔木站起身来,这位曾担任毛泽东秘书25
航天科技追梦人
2025-08-09 20:12:27
0
阅读: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