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依兰走出来的抗日女战士 林一,原名刘淑兰,191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她便接受了家族与社会的深刻影响,然而她的命运却在她青涩的学生时代悄然发生了改变。依兰,这个曾经平静的古城,成为了她走向革命、走向抗日战斗的起点。 1934年,林一考入了依兰县中学,开始接触到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活动。那个年代,依兰的地下党组织已悄然展开,党员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的行动却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那时,林一才18岁,正是充满理想与冲劲的年纪。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林一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接触进步的思想与革命的书籍。 “我记得当时在学校里,很多同学和我一样,虽然年纪小,却有着对未来的憧憬。”林一常常在回忆中提到这段时光,她的眼神中有一种坚定的力量,仿佛那个时代的血与火,至今还在她心中燃烧。她的入团和后来的入党,都是一步步坚定信仰的过程。她无怨无悔地投身到了抗日救国的事业中,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的一抹光亮。 然而,在家人眼中,林一只不过是个年轻的女孩,父亲刘润田常常担心她的安全。那时,日军的铁蹄已经踏入东北,依兰也未能幸免。虽然父亲希望她能过平静的生活,甚至考虑让她嫁人,然而林一的心中有着不容妥协的信念——她要为国家的解放,为民族的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必须去,我不能停留在家乡。”这是她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做出的最勇敢决定。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她在冬季悄然离开了家乡。为了避免被家人发现,组织为她改变了装扮,给她穿上了男士的大衣,戴上棉帽,变得如同一个普通的青年男子。她的离开,直到多年后,父亲才知晓。 林一的离开,并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她首先被安排到勃利县委工作,投入到为抗联筹集物资、组织妇女支援前线的任务中。在那里,林一成为了组织的一员,她参与了刻蜡版、油印宣传单,深入农村组织抗日救国会,甚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亲自为战士们制作鞋子、缝制衣物。 她的辛勤工作,换来的是组织的认可与信任。1936年,林一正式转为中共党员。在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她没有过任何犹豫,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她将为民族解放,牺牲一切。她记得,入党时的誓言永远铭刻在心:“抗日救国,宁死不屈。” 1936年,林一的抗战之路有了新的转折。她被组织选中,前往苏联接受培养,成为一名更具理论水平的革命者。苏联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是许多革命者梦寐以求的学府。林一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者的接触中,她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与全球革命的紧密联系。 “那时的我,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她说到这时,眼里闪过一丝光芒。她明白,这不仅是个人的提升,更是为未来投身革命事业积累了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经过两年的苏联学习,林一回到祖国,加入了中共中央社会部,并在延安接受了更为严格的训练。尽管她在社会部的工作做得出色,但她心中有着更高的理想。她希望能亲自奔赴抗日前线,为国家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1940年底,她如愿调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担任情报处第一科科长。 在战斗中,她不仅要负责前方的情报工作,还要亲自参与战斗时的指挥与调度。尤其是在1942年的“五月反扫荡”战斗中,林一与彭德怀司令员的夫人在一次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差点陷入敌人包围。幸运的是,她们最终化险为夷,继续坚守在抗日的最前线。 “那段日子,真是生死一线。每一天都像是在刀锋上行走。”林一回忆起这些岁月,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紧张与压力,但她从未退缩过。 抗战胜利后,林一与丈夫滕代远继续并肩为革命事业奋斗。两人相濡以沫,直到1986年,滕代远纪念馆在滕代远的家乡湖南麻阳建成。林一参加了开馆典礼,并为纪念馆写下了诗《忆往事》: “同甘共苦数十载,袁阖然长逝泪满腮。” 诗中的“袁”字,指的是她和滕代远一同经历的艰苦岁月。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他们的足迹依旧清晰可见,那是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幸福的坚定步伐。
宋美龄到死都不愿见宋庆龄,两人却立下相同遗嘱,内容令人心酸1981年5月中旬,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