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来墨脱边防的军营视察,却看到军营三百多人全都身着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8-09 14:55:47

1986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来墨脱边防的军营视察,却看到军营三百多人全都身着便装,他怒斥:“为何不穿军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深秋,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来到西藏墨脱的边防营,迎接他的是三百多名官兵,他们列队站好,却没有一人穿着整齐的军装,身上是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便装。 高原的风呼呼地刮着,衣角被吹得乱飞,这种场面在他多年军旅生涯里还是第一次见到,心里像被什么撞了一下,眼前的队伍少了往日军营应有的严整,却多了寒风里透出的窘迫和无奈。 墨脱当时像被大山锁住的孤岛,四周是高山深谷,没有通车的公路,所有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一步步翻过积雪覆盖的山口,每年有大半时间,山路被厚雪封死,补给线彻底断掉。 外面送东西进来,要么走几天几夜的山路,要么靠天气允许的直升机短暂空投,粮食是头等大事,一旦运输能力有限,就只能先保证口粮,衣服、药品这些东西只能排在后面,有时候一年都难送上一批。 战士们身上穿的军装,多数是几年前下发的,棉料经过多次洗涤和风吹日晒,早已发白变薄,破洞用布块一层层补,袖口、领口都磨得发毛,高原巡逻消耗极大,衣服几天就会磨破。 为了能在零下二十度的寒夜里多一层防护,大家就把能找到的旧衣物都裹在身上,不管颜色是否一致。 个子高、身体壮的战士常常把自己相对好的军装让给身体单薄的战友,自己则用绳子绑着破棉袄,继续站岗巡逻。 傅全有从青年时代就一直在部队,经历过战火和物资匮乏的年代,知道前线条件艰苦,但没想到和平时期的驻防部队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他走进营房,看到简陋的床铺紧紧挨着,墙壁上的涂层早已脱落,露出里面的粗糙墙体,空气里混着潮湿的气味,窗框边结着霜,战士们的生活用品少得可怜,几件衣物叠在床头,颜色深浅不一,全都是旧的。 这次视察让他心里一直不平静,离开墨脱的路上,山路依旧颠簸,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是那一张张被寒风吹得通红的面孔,还有那一身身补丁累补丁的衣服。 他明白,送几批新军装只是暂时的办法,真正的症结在于交通,没有稳定的运输通道,任何物资都难以按时送到。 回到成都后,他立即把在墨脱看到的情况整理成详细的报告,送到中央军委,报告里写清了墨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补给方式,以及长期断供带来的影响。 他特别提出,边防线、交通线和通信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交通和通信跟不上,边防防务就会受影响。 报告引起了重视,很快,直升机开始定期向墨脱运送物资,不再依赖季节性的陆路运输,几千套保暖性能更好的棉军装和必需的药品被送到边防营,让战士们第一次在高原的冬天有了御寒的底气。 与此同时,墨脱公路的勘测工作也被纳入日程,虽然修路的过程在当时的条件下仍然漫长,但方向已经确定下来。 从那之后,墨脱的物资保障渐渐改善,新军装分发到每个战士手里,旧衣服被仔细收存起来,作为那段艰难岁月的见证。 高原巡逻的队伍重新穿上统一的服装,站在风雪里时,眼神依然坚定,补给的频率增加了,蔬菜、干粮、药品和基本生活用品逐步能保证供给,大家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变化。 时间一天天过去,公路建设一步步推进,二十多年后,蜿蜒的柏油路终于穿过雪山和峡谷,直达墨脱,车辆可以全年通行,物资不再依赖人背马驮,补给能力大幅提升。 驻防官兵的衣食住行与内地差距缩小,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变化,市场有了新鲜的蔬菜水果,旅游业开始发展,曾经的闭塞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傅全有当年在墨脱看到的场景,被许多人记在心里,那一幕不仅是对军容的一次触动,更是一次现实的提醒——再坚定的意志,也需要有物质条件做支撑。 只有把路修到最前沿,才能让守在那里的士兵有力量、有信心长久地守下去,多年以后,墨脱依旧有雪落下,但营区的灯火明亮,战士们穿着保暖的军装,肩上扛着的,是能随时应对风雪的底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社——原总参谋长傅全有将军谈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性

0 阅读:78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