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义子政治 唐末五代,胡风大盛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盛行异姓养子政治。 传统汉人社会,除非是没办法,对此是很反感的。唐律对于养子行为做了严格规定,特别是禁止异姓养子。唐太宗的大将张亮,为此掉了脑袋。 到了中唐,就坏规矩了,从地方的节度使,到中央的宦官,都大量收养义子,数量惊人。宦官杨复恭有六百,安禄山更夸张,他有八千。只要需要,汉人和胡人,都不再讲究什么遵章守纪,而抱定现实主义需要,拳头硬压倒一切。 所以,到了宋代,欧阳修就慨叹:“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 义子也好,养子也罢,从儒家礼法秩序来看,无疑都是社会关系失道、失序的表现。儒家所提倡“礼”的思想,其根本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是,谁的爹就是谁的爹,谁的儿子就是谁的儿子。 放在中国历史上来看,只要是乱世(有时候也不是乱世),这种现象都会不自觉的流行开来。第一个高潮是唐末五代,第二个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也收了几十个,最著名的就是沐英和李文正。当然明武宗和魏忠贤也都搞过。说到底就是利益的驱使,各取所需,就个人而言,也是种双赢。这也正印证了司马迁的那句至理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传统史家,多谈其弊,但也应看到,义子多出身下层社会,义子政治为他们打开了难得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参与政治,这无疑是种“破局”,毕竟他们懂得民间疾苦,不那么高高在上,使社会增加新的血液,有利于冲击门阀制度,打破传统僵局,结束动荡,再造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我个人认为,有利有弊,弊大于利,所以如果周世宗活得长久,很可能会在实现大一统之后,彻底整治这种五代积弊,一方面推行正常的礼法秩序,一方面重新进行权力分配,不允许谁再搞这套义子政治,威胁皇权。请大家注意,这方面的参照人物,除了周世宗的亲传弟子赵匡胤外,还有朱元璋。 全文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x3-ebA0M5TrviTHD_NhEoQ
五代的义子政治 唐末五代,胡风大盛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盛行异姓养子政治。 传统汉
千树万树梨花开
2025-08-09 12:01: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