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

百年战争录 2025-08-09 11:00:57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主席,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关系。”

投票结果尘埃未定,监票人惊呼:主席少了一票!那一刻,全场寂静,空气仿佛凝固,数十位监票人分组核对票数,却在最后一箱打开的瞬间,只闻一声低语——主席候选人得票数比应到代表总数少了一票。  

就在这历史性选举最关键的时刻,所有人屏息凝神,目光齐聚在那一张张尚未证实的选票上。  

从风起云涌的筹备,到群贤毕至、华灯初上,数月之前,北平的秋风才刚稍带凉意,筹备会的各位秘书便马不停蹄地布置会场。  

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海内外侨胞代表陆续抵达京城,有在边区长年拼搏的将军,也有从国外辗转千里的侨领,既有资深学者,也有新近改制的前政要。

  会务组贴心安排,从车站迎接到住处接送,每一位代表都得到了尊崇的礼遇,会议签到日那天,怀仁堂前人流涌动,红墙秋霜,门廊之上,签到簿一行行名字凝重而鲜活。  

既往丁点不为外人道的严肃场面,此刻流露出前所未见的喜悦与期待,大会伊始,预选委员会反复审议,无异议后印制成选票,每张选票均匠心独具——竖排的名字方块,以及防伪用的圆形钢印,无不昭示庄重与公信。

  现场九个红色票箱,并排如战鼓整齐肃穆,为了确保无懈可击,监票人被划分为六十位,分组站位,轮流巡视票箱。

  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守护者,投票前,执行主席反复确认代表人数与法定比例,投票时,代表们按序上台,面色凝重地折叠选票,庄严投递。

  每一枚选票,皆承载对新中国未来的期望与信任,投票结束后不到半小时,监票人便在小会场开始分拣、清点。  

很多人以为这是形式走过场,却不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六个小组同时作业,彼此交叉核对,但是结果有人难以置信,有人低声揣测,这缺失的一票究竟是误投、漏投,还是别有玄机。  

尽管会场里流传着各种揣测,但无记名投票的特质让真相永远留在票筒深处,监票结果最终确认:主席候选人以575票当选,代表总数576票。  

消息传至主席所在之处,他听罢,目光从容,神色安然,他深知,每一位代表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一枚票的缺失,更彰显民主的本真。

  此刻,他的淡定,不只是个人修为,更是向世界宣示新政权以法制为基、以民意为本的坚定立场,第二日,联席会议草拟的成文公告中,最初只简要提及当选人员人数。

  资深民主人士察觉,这样陈述难以体现大会庄重与广泛代表性,建议将所有人名单一一列出。  

领导层当即采纳,连夜重排版面,并将完整名单贴附原稿,时间紧迫,工作人员几度焦头烂额,却在领导的鼓励下通宵达旦,确保每个名字都准确无误。

  这件小事看似细微,却折射出新生政权对程序和细节的高度尊重,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平等与被重视的力量。     七十余年后,当人们在博物馆里凝视那张选票,映入眼帘的,是那一个“少一票”背后的民主试炼与胸怀气度,怀仁堂的那个下午,涌动着激昂与平静、紧张与释然、传统与创新的交织。  

从代表们踯躅而入,到监票人紧张核对,从窃窃私议的猜测,到主席淡然接纳——这一切串联成一段流动的史诗,也为后来者留下宝贵启示。

  公正的程序胜于一切,容人之短则成就大局,新的纪元由此展开,民主之花在选票的细微缝隙中悄然盛放。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