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6岁的李开芬被活埋,这时,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冲了过来,高喊:“她

品古观今吖 2025-08-09 10:21:12

1933年,16岁的李开芬被活埋,这时,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冲了过来,高喊:“她才16岁,能有什么问题?快放了她!” 李开芬出生在1917年的四川达县一个乡绅家庭,那时候的社会动荡不安,她从小接受教育,父亲思想开明,支持她学习。1931年,她加入共青团,很快就投身地方活动。两年后,红四方面军进入当地,她正式参加队伍,分配到宣传部门,主要负责绘制标语和墙报。她年纪小,但工作认真,很快就适应了军旅生活。张琴秋则比她大13岁,1904年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一个小康之家。从小上振华女校,1920年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后来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 1924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她接触到瞿秋白、杨之华这些早期党员,思想上越来越坚定。之后,她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投身鄂豫皖根据地,组织妇女工作。1931年,她担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师长,带领女同志参与作战和后勤。这些经历让她在队伍中威信很高,到1933年升任总政治部主任。 张琴秋在红军中的角色很重要,她不光管政治教育,还特别关注妇女同志的成长。那时候,革命根据地需要大量后勤支持,她亲自教女红军识字,分配她们到合适岗位。李开芬加入后,也在宣传队表现出色,她画的标语鼓舞了不少战士。1933年冬天,红四方面军内部开展审查活动,因为队伍扩大快,有些人担心混进异己分子。李开芬的父亲有田产,被视为地主成分,她因此受到怀疑。一些激进同志决定处置她,把她列为肃反对象。那天,她被带到荒野,推进坑里,士兵开始填土。就在关键时刻,张琴秋得到消息,赶到现场,制止了行动。她指出李开芬年纪小,父亲其实支持革命,不能轻易下结论。这次干预救了李开芬一命,也体现了张琴秋对年轻同志的保护。 获救后,李开芬没放松,她继续在队伍里工作,虽然头上还有监督,但她主动揽重活。1935年,长征开始,她随红四方面军翻雪山过草地,背物资、做宣传,从不落后。她的坚持让监视她的人态度转变,长征结束后,她顺利恢复名誉。1936年,她转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在西路军妇女先锋团任职。 1937年,西路军与马家军作战,她们在祁连山遭遇重创,很多同志被俘。李开芬落入马步青手里,他是马家军将领,贪财好色,对俘虏很残暴。他单独关押李开芬,用软硬手段逼她屈服,先送吃的用的,后来用刑具折磨。她身上留下伤痕,但始终没妥协。和她一起的还有个小女红军,她们趁机劝说看守士兵,其中一人被说服,黑夜里帮她们偷马逃走。三人辗转找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通过审查。 在兰州,李开芬遇到朱良才,他是办事处负责人,谢觉哉也在那里。谢觉哉看到她的经历,主动撮合朱良才和她。朱良才比她大17岁,曾结过婚,但他是知名将领,两人渐渐相识,最终结婚。婚后,李开芬继续政治工作,朱良才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立功,1955年获上将军衔。她成为上将夫人,但没享清福,坚持低调生活,退休后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张琴秋的路也不易,长征后她在延安工作,1949年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分管女工事务。她一直致力于妇女解放,直到1968年去世。李开芬活到1999年,两人的人生轨迹虽不同,但都体现了革命女性的韧劲。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3年,那时红四方面军刚进入川陕,战绩不错,但内部管理有压力。张国焘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肃反,伤了不少无辜同志。李开芬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她父亲虽是乡绅,但曾帮过红军,提供情报和物资。张琴秋知道这些细节,才及时干预。她的背景让她更有底气,她留学过,见过大世面,在男同志主导的队伍里站稳脚跟不容易。她组建妇女独立团,人数达数百,参与过多次战斗。这不光是军事贡献,还推动了妇女地位提升。李开芬获救后,更珍惜机会,她在长征中表现突出,证明了自己。 马家军是西北军阀,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三兄弟控制青海、宁夏一带,他们部队纪律差,对红军俘虏特别狠。马步青是马步芳哥哥,俘获女红军后常逼她们做妾。李开芬的逃脱靠的是耐心劝说士兵,那士兵可能是穷苦出身,被她们的话打动。这反映了革命宣传的力量,即使在敌营也能起作用。逃到兰州后,她们三人安全,士兵也投诚。朱良才那时已是有名将领,早年参加黄埔,1926年入党,经历过南昌起义。谢觉哉是老革命,撮合他们是看中李开芬的勇敢。 李开芬和朱良才的婚姻稳定,夫妇俩在开国后低调。朱良才身体不好,早早请辞上将职务,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李开芬支持他,继续在妇联和政治部门工作。她退休后骑自行车出行,不搞特殊。张琴秋在新中国专注纺织业,推动女工权益。她俩的故事提醒我们,革命不是浪漫的事,里面有风险、有牺牲,但也有人性光辉。1933年那次救人,不光救了个女孩,还保住了革命火种。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