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彻底绝望了,全球最强超音速巡航导弹在中国遭停产,理由居然是:技术已落后 当央视首次公开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的实弹发射画面时,画面中导弹以4马赫速度划破长空的场景引发广泛关注。 这款最大射程达4000公里、全程超音速巡航的尖端武器,不仅填补了我国远程精确打击体系的空白,更让外界看到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 然而仅数日后,官方透露该导弹因“技术迭代需求”转入储备状态的消息,却在军事爱好者中引发热烈讨论,毕竟在国际军贸市场,这类具备4000公里射程与抗干扰能力的武器仍属稀缺品。 但技术突破往往伴随战略调整,2025年珠海航展上,东风-26改进型与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的同台亮相,揭示了更深层的军事变革,东风-26射程延伸至5500公里,末端速度达18马赫,配合天基红外卫星的实时引导,已构建起覆盖第二岛链的“15分钟打击圈”。 这种技术迭代的背后,是中国军工体系的整体跃升,从2019年国庆阅兵亮相到2025年纪录片《攻坚》披露实战演练画面,东风-100的服役周期仅6年,却已完成从技术验证到体系融合的跨越。 其装备的5轴高机动发射车可在15分钟内完成发射准备,配合“一车双弹”饱和攻击模式,显著提升了打击效能。 值得关注的是,东风-100的“退场”并非个例,随着霹雳-15空空导弹将超视距作战距离推至200公里,东风-41洲际导弹实现机动变轨突防,中国军工正形成“多代同堂”的技术矩阵。 这种“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在导弹技术领域始终保持着代际优势。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从鸦片战争时期的岸防炮无力对抗铁甲舰,到如今东风-26可覆盖关岛美军基地,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始终紧扣国家安全需求。 东风-100的停产恰似一个时代注脚,既印证了我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揭示了军工研发“不求最精,但求适用”的务实逻辑。 当新一代武器系统构建起更立体的打击网络,某些“王牌装备”的功成身退,恰恰是国家军事实力螺旋上升的见证。
武直-21的综合性能全面超越美军“阿帕奇”,堪称重新定义中国陆军的新一代革命性装
【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