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犹太人复国10大选址,中国外东北排名第一,太危险了。当时一份西方报纸列出了犹太人复国的10个备选地址,排名第一的就是现在俄罗斯的“犹太自治州”。 当时的人们为啥会觉得中国的外东北会成为犹太人复国的首选之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落下帷幕,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些经历了纳粹大屠杀的犹太人身上。大约六百万犹太人失去了生命,活下来的人们,要么无家可归,要么就是不敢再回到他们曾经的家园。 复国,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当时,巴勒斯坦地区无疑是绝大多数锡安主义者心中的首选,毕竟那里是历史上的犹太故土,有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渊源。但是,当时巴勒斯坦是由英国托管的,英国政府为了维护与阿拉伯世界的利益,对犹太移民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想大规模迁徙过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开始认真讨论其他的潜在复国地点。据说,就在那一年,确实有一份西方的报纸列出了犹太人复国的十大候选地址,而令人惊讶的是,苏联远东地区的犹太自治州竟然被排在了第一位!这个地方,位于黑龙江上游,与中国的东北地区接壤,怎么就突然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了呢? 1934年,苏联政府为了解决国内犹太人的就业和社会融入问题,同时也为了开发远东地区,特别设立了这个自治州,首府定在了比罗比詹。这个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影响。从地理位置上看,犹太自治州紧靠着黑龙江,土地相对肥沃,而且蕴藏着煤炭、黄金和木材等资源,可以说自然条件并不算差。当时的设想是,如果苏联能够再划拨一部分土地,再加上当时处于日本控制下的满洲地区如果也能让出一部分,那么这个犹太人聚居地的面积有望扩大到13万平方公里,这在当时看来,是足够建立一个国家的规模了。那份报纸里还提到,这个地方靠近中国,便于开展贸易,而且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从附近经过,交通条件也还不错。 那么,为什么1945年这份名单会把犹太自治州放在首位呢?它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早在1930年代,苏联就成立了一个叫做Komzet的委员会,专门负责推动犹太人向犹太自治州移民。到了1940年代末,自治州的犹太人口一度达到了3万到5万,占总人口的20%到25%。更重要的是,那里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犹太文化和社会机构,比如用意第绪语授课的学校、剧院,以及用意第绪语出版的报纸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犹太文化氛围。这对于那些饱受战火摧残、渴望安定生活的犹太难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现成的落脚点,总比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要强得多。 其次,二战刚刚结束,欧洲是一片废墟,数百万犹太难民流离失所,急需寻找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相比起还在英国人控制下的、移民政策不确定的巴勒斯坦,以及其他一些遥远而缺乏实际基础的选项,犹太自治州至少在名义上是一个“犹太人的自治地区”,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个更具可行性的选择。 或许有人认为,犹太自治州具备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和商业中心的潜力。毕竟,这个地区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而且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果能够吸引到大量的犹太移民,特别是那些拥有技术和商业经验的人才,那么这个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加上其靠近中国和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犹太自治州的自然环境其实非常恶劣,冬天漫长而寒冷,气温常常降到零下30多度,而夏天则酷热潮湿,蚊虫肆虐。许多移民都是从城市迁过去的,缺乏农业耕作的经验,到了那里根本无法适应。更让人失望的是,苏联政府虽然在口头上支持犹太自治州的发展,但实际上的支持却往往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住房破旧,物资匮乏,移民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到了1930年代末,斯大林还发动了“大清洗”运动,犹太自治州的犹太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许多学校被关闭,文化机构被解散,领导人遭到迫害,自治州的发展 )陷入了停滞。 所以说,1945年这份所谓的“十大选址”名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如果真的要付诸实践,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这份报纸或许只是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于犹太人复国问题的讨论热度,其真正的可行性是存疑的。毕竟没过多久,1947年联合国就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为以色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1948年以色列的正式建国,更是将全球犹太人的目光完全吸引到了中东。犹太自治州这件事情,最终也只是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短暂插曲。
1945年犹太人复国10大选址,中国外东北排名第一,太危险了。当时一份西方报纸列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08 18:23:26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