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都要杀死她们,不如就先好好享受一下...”日军在举兵进入南京城之后,日军军

雨后清新的绿意 2025-08-08 13:32:19

“反正都要杀死她们,不如就先好好享受一下...”日军在举兵进入南京城之后,日军军官对着自己的手下说了这样一番话,日军在南京城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状,这一段历史,不仅显示出了日军的残暴行径,更是我国的国殇。 这话里的“她们”,是当时南京城里成千上万的普通女性。有住在城南的张大姐,前一天还在给丈夫补棉衣,听说日军进城,连夜把三个孩子塞进菜窖,自己守在上面。结果日军踹开门就把她拖走,菜窖里的孩子哭到嗓子哑,也没能留住母亲。 张大姐被拖到巷子口时,邻居王婶正端着一盆刚蒸好的馒头想送过去。她看见张大姐的布鞋掉了一只,脚后跟在地上拖出一道血印。王婶手一抖,馒头滚了一地,被日军的皮靴踩成烂泥。那一刻,王婶突然明白,这座城已经没人能听见她们的哭喊了。 再往北两条街,有个姓李的女学生,剪着齐耳短发,书包里还装着《新青年》。她本来躲在教堂的地下室,和二十多个同学挤在一起。日军搜到这儿时,带头的军官用刺刀挑开圣母像的纱幔,笑着说:“洋菩萨保不住你们。”李同学被拖上卡车前,把藏在袖子里的钢笔塞进修女手里,笔尖上还沾着她没写完的日记:“若我今日死去,请告诉后来者……”后来那页纸被血浸透,字迹再也辨不清。 也有没被抓到的。小粉桥附近的赵奶奶当年才十五岁,她爹把锅底灰抹在她脸上,让她装成哑巴男孩。她蹲在死人堆里三天,靠啃冰凉的红薯皮活下来。几十年后她坐在摇椅上,小孙子问她:“奶奶你当时怕不怕?”老太太咧开没牙的嘴:“怕?怕得连眼泪都不敢流,怕一出声就被狼听见。” 最难受的是那些活下来的孩子。张大姐的菜窖里,老大后来成了地质队员,一辈子钻山洞,说地底下比地上安全;老二当了兵,退役后每年12月都要去纪念馆站岗,站到头发白;最小的闺女最怕黑,睡觉不关灯,因为梦里总听见母亲被拖走时那声“把门堵死”。 有人说时间能抹平一切,可南京的梧桐树不答应。每年十二月,树叶落得特别狠,踩上去咔嚓咔嚓响,像骨头在说话。纪念馆的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有人找到“张XX”就哭,找不到也哭——因为空白处都是没留下名字的人。导游小姜带团时,总有年轻人问:“为什么日本教科书不承认?”小姜反问:“要是你爷爷杀了人,你愿意写进家谱吗?” 我大学室友是东北人,他太爷爷当年闯南京做药材生意,再没回来。清明我们陪他去找,翻遍档案只找到半张货单,背面用铅笔写着“勿忘”。室友把那张纸揣进钱包,说这比房产证都重。后来他学了日语,去东京留学,有天在地铁里听见两个老头闲聊“南京的事都是编的”,他直接冲上去用日语吼:“你们编的?我家人骨头还在土里!”那天他被警察带走,出来时眼镜碎了,脸上却挂着笑。 其实最该警惕的不是否认历史的人,而是把历史当谈资的人。前阵子短视频平台流行“南京大屠杀梗”,有网红穿和服在纪念馆前跳舞,评论区居然有人刷“艺术自由”。我看着手机直恶心,想起李同学那支没写完的钢笔——她要是知道八十年后有人把她的死当流量密码,会不会后悔当年没把笔插进那军官的喉咙? 每次经过挹江门,我都放慢脚步。城门砖缝里还嵌着弹孔,像无数只眼睛在盯着你。出租车司机老周说,他爹当年拉洋车,亲眼看见孕妇被刺刀挑开肚子。老周说这话时方向盘握得死紧,指节发白:“现在的小年轻啊,就知道追樱花追动漫,追个屁!哪天他们把靖国神社搬来南京,我们是不是还得鼓掌?” 纪念馆出口有面留言墙,有人写“勿忘国耻” ,有人写“珍爱和平”。去年多了张便利贴,字迹歪歪扭扭:“奶奶我替你来看了,今天南京没有哭声。”落款是“菜窖里的老三”。那张小纸片被工作人员用透明胶封起来,怕眼泪把它打湿。 历史不是博物馆的玻璃柜,它是会呼吸的伤口。你可以不去看,但别骗自己说已经愈合。就像赵奶奶说的:“狼走了,牙印还在。”那些牙印提醒活着的人:当有人把屠刀说成“解放”,把强奸说成“安抚”,把否认说成“学术”,沉默就是帮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
雨后清新的绿意

雨后清新的绿意

雨后清新的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