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河北农民朱海清正在地里干农活,村长忽然跑来找他,人还没走近,就朝他大喊:“海清,别忙了,有位大领导要见你,你小子可能要发达了!” 朱海清听得一头雾水,然后跟着村长就去见了“大领导”,对方是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见到朱海清,就自我介绍说:“我是李运昌。”
朱海清一听名字便知道他是谁了。
五年前,母亲张翠萍去世,临终前对他说了一些很奇怪的话,她说:“儿啊,等我死后,不管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声张!”
朱海清满脸疑惑地答应了,但他并不明白母亲所指,母亲话里有话,又不言明,想必是她的难言之处,他也就没有追问。
母亲去世后,他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小木箱,其实这个小木箱他也不陌生,母亲在世时也见过,只是母亲叮嘱他不要碰,所以,他对这个小木箱还是十分好奇的。
此时,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想必与这个小木箱有关。随着“咔嚓”一声响,锁落箱开,原以为会是什么宝贝,不想是一堆泛黄的纸张。
他随意拿起一张,只见上面写着:1943年1月21日,八路军李运昌借村民张翠萍粮食500斤,原来这是一张借条。
他再拿起其余的来看,也全都是母亲借粮给八路军的借条,而且借条的落款人全是一个叫李运昌的人。
此时,朱海清心里其实挺心酸的,记得他小时候饿得前胸贴后背,母亲总是去挖野菜,回家煮野菜粥给他喝,很少有能吃到米饭的日子。
然而这些借条加起来足足有数千斤粮食,母亲又是如何弄到的呢?他当时心里满是疑惑。五年后,终于有人为他解疑了。
朱海清一听对方是李运昌,便知道他就是那个打借条的人。那么,李运昌忽然出现所为何事呢?
原来李运昌是来兑现承诺的,李带着感激的口吻说:“张大娘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时她对我们的支援至关重要。我今天来,就是来还这份债的。”
李运昌还向他聊起了当年的事情,原来,自己的母亲和父亲都是抗战英雄。
朱海清的父亲朱殿坤原是八路军的联络员,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后来不幸牺牲。母亲张翠萍受父亲影响,也加入支援八路军的工作,她组织本村和邻村的妇女为八路军缝补衣物、传递消息。
1943年,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部设在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附近,不幸被日军发现。李运昌的队伍在与日寇交战时与大部队分散,日军对他们进行围剿,当时队伍仅有百人,伤员还占了大半,如果组织突围,大家的生存机会很渺茫。
就在李踌躇之际,张翠萍来了,当时她已怀孕8个月,肚子里就是朱海清。她对李说:“我知道有条小路,可以突围出去。”,让大家跟着她走。
战士们成功突围,而张却因此动了胎气,导致早产,还好母子平安。
李运昌的队伍虽然摆脱了敌人的追捕,但在生活上又陷入困境,一时根本筹不到粮食。张翠萍得知情况后,又组织人员为他们筹集粮食,先是送去了数百斤。
八路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张翠萍说要捐助,李坚决不肯,遂写下了借条,并承诺以后必还。在抗战时期,李的部队活跃在冀东一带,张翠萍先后为他们筹集了数千斤粮食,李运昌全部都打了借条。
后来由于朱殿坤牺牲,张翠萍带着朱海清被迫搬家,李运昌的部队也因故转移,两人便失去了联系。
多年来,李运昌一直没有忘记张翠萍对八路军的帮助,一直想着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新中国建立后,他也一直在寻找,一直找了几十年,终于打听到了他们的消息。
然而遗憾的是,张翠萍老人已经离世了,但当年的欠债他还是要归还。
李把一个袋子递给朱海清,里面是厚厚的一沓钱,但朱海清马上拒绝了,母亲一直以来从未提起此事,死后也不让他声张此事,就是不想接受任何形式的回报,如今母亲去世了,他怎能违背母亲的心愿呢?
朱海清向李说明原因,李有些哽咽地说:“好孩子,借条的事情,以后不提了。但是,如果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但我今天来,不止是为兑现承诺,还有东西交给你。”
他从口袋中拿出另一个旧信封,递给朱海清。
朱接过信封,打开后,发现里面是一些旧照片和一封信。照片上的母亲,微笑着站在一群八路军中间,他们站在一片麦田边,那场面太美了。
看着照片上的母亲,朱海清的眼眶湿润了。他声音哽咽地说:“要不是您今天来,我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事,母亲从来不提,没想到,我的母亲做了这么伟大的事情。”
李运昌离开后,朱海清将那些泛黄的借条带到母亲墓前,一张张烧掉,那些尘封的记忆随着燃烧的纸张,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母亲的精神留在了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