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辽宁省政府机关大院的哨兵击毙了一个可疑人员,谁知,案件水落石出后,这个哨兵非但没被嘉奖,还被判处死刑!
1980年寒冬,在12月9日凌晨,辽宁省政府机关大院骤然被刺耳枪声撕裂。执勤哨兵白玉珍一脸凝重地向连长报告:自己刚与一名持枪歹徒发生激烈交火,最终将对方击毙,其胸前赫然可见的伤口,更令闻讯赶来的众人心头为之动容。
然而,当众人靠近那具“歹徒”遗体时,无不惊愕:倒在血泊中的不是别人,正是机关食堂一向以老实著称的炊事员苗广吉。更令人吃惊的是,尸体旁遗落的那支五四式手枪,被连长一眼认出,正是他早已丢失一周有余的配枪。
起初,大家虽有些怀疑那么一个连鸡都不敢偷的老实人为什么会偷枪,又为什么会朝“自己人”开枪。
但是白玉珍胸前那处“触目惊心”的伤口,仿佛无声诉说着搏斗的惨烈,诉说着他的“英勇事迹”,这也让众人对此几乎让人深信不疑,毕竟,当时的众人,谁也不会想到一个人居然敢以对自己动枪那么大的代价去污蔑他人。
然而,随着公安机关细致入微的勘查与缜密严谨的推理,这悲壮叙事的根基就轰然崩塌,事情的真相根本与白玉珍所说的那样截然相反。
现场遗留的弹道轨迹、弹壳位置,苗广吉身上的伤口,与白玉珍所描述的激烈枪战过程,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法医检验结果更是给了白玉珍致命一击:他胸前那看似严重的伤口,其角度、深度的特征,清晰指向了自伤的可能性。
迷雾拨开,真相原来如此残酷。原来,正是白玉珍自己盗取了连长的配枪。他想要立功,想要成为英雄。为此,他将主意打到了他的好朋友——苗广吉身上,为立功,他污蔑苗广吉,并狠心对无辜的苗广吉扣动了扳机。
随后,他又精心伪造了现场,自伤身体,企图以“勇斗歹徒”的假象蒙蔽世人,将一场卑劣谋杀伪装成一场壮烈的功绩。但他机关算尽,终究敌不过刑侦人员与刑侦技术的明察秋毫。白玉珍的谎言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最终,他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此案当年震动辽沈,其离奇与悖逆人性,至今思之令人心寒。它如一面冰冷镜子,照见了个体在贪婪与恐惧驱使下,人性深渊的深不可测。
白玉珍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苦肉计”,在科学侦查与严谨法律程序面前,终究徒劳无功。这声深夜枪响,既是罪恶的丧钟,也是正义的宣言。
法律之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正是社会得以运行的基石。从这桩数十年前的旧案,到近年被纠正的若干历史疑案,其核心价值一脉相承:真相或许会因迷雾而暂隐,但追求正义的机制,始终在艰难而坚定地运转不息。
我们每一次对真相的执着叩问,每一次对程序正义的坚守,都是对苗广吉们无声的告慰,也是对白玉珍们最有力的震慑——在朗朗乾坤之下,罪恶终无藏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