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这波“认祖归宗”操作很有意思。很多人以为蒙古作为成吉思汗的故乡,肯定会用传统蒙古文,但过去80年,乌兰巴托的大街招牌、路标全是俄文字母,政府文件也都是用西里尔字母写的蒙古语。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乌兰巴托街头的广告牌悄悄变了样。 那些弯弯曲曲像羊肠子的西里尔字母旁边,突然多出一排排竖着写的文字——那是蒙古人祖辈用了八百年的回鹘式蒙古文。 2020年春天,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的《蒙古文字国家纲要》里白纸黑字写着:到2025年元旦,全国公文证件都得用这种传统文字。 表面看是认祖归宗,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弯弯绕的笔画里藏着蒙古人的生存智慧。 要说蒙古文字的故事,得从八百年前讲起。 成吉思汗当年横扫草原时,发现个麻烦事——传令兵记不住长串口信,部落盟约也没法刻在石头上。 直到抓住个叫塔塔统阿的回鹘学者,事情才有了转机。 这书生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创出第一代蒙古文。 忽必烈当皇帝时嫌这文字不够气派,又让喇嘛八思巴造出新字体。 可老百姓嫌新字像蝌蚪文,私下还使老文字。 到了清朝,蒙古喇嘛在经文里掺进藏语词儿,老文字反倒越用越溜。 真正的变故发生在1941年。 那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突然发文件,全国改学俄文字母拼写的"新蒙文"。 学校里的老课本被成车拉去造纸厂,出版社连夜赶印带西里尔字母的课本。 有个叫巴特尔的牧羊人孙子回忆:爷爷把祖传的蒙文经卷埋进羊圈,结果被搜查队翻出来当柴火烧。 火焰舔过泛黄的经页时,老头蹲在蒙古包角落直抹眼泪。 苏联解体那年,乌兰巴托街头飘起传单。 大学生们举着"还我文字"的标语游行,博物馆里积灰的蒙文文献被重新展出。 1992年新政府第一道政令就是恢复传统文字,可国库穷得叮当响,连印教科书的钱都挤不出来。 直到挖矿赚了外汇,这事才真正提上日程。 2015年议会表决时,赞成票像草原上的旱獭洞似的密密麻麻。 有个老议员颤巍巍按表决器时说: "我孙子现在管马鞍叫'谢得勒',祖宗传下的'额莫格勒'都快绝种了!" 蒙古人急着找回老文字,里头藏着难言的苦衷。 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国,西边俄罗斯市场越来越不景气,东边内蒙古的羊肉却卖得红火。 乌兰巴托的皮革商发现个怪事:同样一张羊皮,用西里尔字母写检验单,中国商人总要反复确认;换成竖排蒙文单子,对方立马爽快付钱。 更别说满大街的中国游客——指着传统蒙文招牌拍照的游客,比看西里尔招牌的多出三倍。 俄罗斯使馆去年悄悄做过调查:蒙古国七成年轻人支持恢复传统文字。 克里姆林宫参赞在报告里写: "文化脐带正在转向南方。" 这话传到乌兰巴托,官员们只是笑笑。 教育部新印的三年级课本扉页上,八思巴文和回鹘蒙文并列排版。 出版社编辑道尔吉说: "得让孩子们知道,咱们的文字树分过叉,如今要并回主干。" 戈壁滩上的牧民最先感受到变化。 苏赫巴托尔省的乃登去年参加扫盲班,学会写自己的蒙古名字时,特意去派出所把证件上的西里尔拼音改掉。 "以前进城像聋子,"他摩挲着新身份证上的烫金蒙文,"现在看见竖写的招牌,心里踏实。" 最热闹的是国家图书馆——尘封的蒙文典籍被搬出来扫描,管理员说这些书三十年来借阅记录为零,现在预约都排到三个月后。 蒙古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席额尔登最近总爱站在成吉思汗广场,看工人们更换路牌。 新铸的铜牌在阳光下泛着光,竖排的蒙文在上,西里尔拼音缩成底下的小字。 "这不是简单的复古,"他指着远处中蒙边境口岸的方向,"等明年口岸智能通关系统启用,传统蒙文录入的货车能优先验放。" 风吹动他手里的《蒙古文字国家纲要》,扉页上八思巴文印章旁印着行小字:文字是穿时空的骏马,载着牧人回故乡。 主要信源:(人民网——蒙古国拟于2025年恢复使用传统蒙文 有望进入两种蒙文并用时代)
蒙古这波“认祖归宗”操作很有意思。很多人以为蒙古作为成吉思汗的故乡,肯定会用传统
尔说娱乐
2025-08-08 10:14: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