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一位新加坡女子:“为何新加坡年轻人讨厌中文呢?” 没想到,她回答得很直白,毫无委婉之处。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最近有个新加坡女子,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火了。 有人问她为啥新加坡年轻人讨厌中文,这姐们直接来了句大实话:“你试试每天被逼着学一门用不上的语言,考试还得算分,能不烦吗?” 她这话在当地论坛炸开了锅,有网友跟着吐槽:“学了十几年华文,出了校门就全还给老师了”,还有人说:“华文成绩一直很烂,老师老说我不用功,但我真的尽力了”。 这事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加坡语言政策,几十年来的风雨动荡。 虽然新加坡是个华人占74.3%的国家,但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年轻人张口闭口都是英语。 2025年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华人家庭日常交流用英语,能流利说华语的孩子只剩15%。 这就奇怪了,一个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为啥中文反而成了“外语”? 这得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说起,这个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弹丸之地,天生就是个“世界十字路口”。 历史上,英国人带来了英语,福建、广东移民带来了方言,马来人、印度人又带来各自的语言。 独立后,政府干脆把英语定为行政语言,因为这玩意能让不同族群都听得懂,还能对接国际市场。 结果英语成了学校教学、职场晋升的“硬通货”,中文慢慢退化成了一门“考试科目”。 上世纪80年代可不一样,那时候李光耀发起“讲华语运动”,满大街都是“国家要进步,大家说华语”的标语,电视台禁播方言节目,港剧都得配成普通话才能播。 当时新加坡政府之所以这么拼,一方面是想统一华人内部的方言,另一方面也是盯上了中国市场。 李光耀看得明白:“中国和印度会是未来亚洲的发动机。” 到了2019年“讲华语运动”40周年时,李显龙总理却无奈地说:“我们的双语优势正在减弱。” 虽然政策推行了四十年,华人家庭说中文的比例,反而从50%跌到了30%。 问题还是出在教育。 新加坡的华裔孩子从小学开始,每周得花好几个小时学拼音、背古诗,中学还得考“O水准”华文,成绩直接影响升学。 可教材里净是古代中国的故事,跟本地生活八竿子打不着。 更要命的是,学校里除了华文课,其他科目全用英语教,同学之间也用英语聊天,中文成了“孤岛语言”。 有家长抱怨:“华文本就比英文难学,学校还教得死板,孩子越学越抵触。” 有些家庭为了让孩子专心学英文,甚至连家里的工人,都得用英语跟孩子交流。 而且在新加坡,金融、航运这些高薪行业全得靠英语吃饭。 2025年的汇率显示,1新元能换5.58元人民币,可你去招聘会看看,跨国公司的高管职位几乎全要求英语流利。 有研究机构做过调查,掌握双语的新加坡人,起薪比只会英语的高12%,但这“双语”指的是英语加马来语或泰米尔语,中文的溢价并不明显。 这就导致年轻人心里有杆秤:学英文能赚钱,学中文能加分,但性价比不高。 可最近几年风向变了,2025年7月,晋江和新加坡搞了个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在南洋理工大学设立了闽南语海外传习点。 同一时间,萧山教育网组织的国际研学团,在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体验“戏剧英语课”,却发现当地学生对华文兴趣越来越浓。 这背后有两个推手:一是中国经济崛起,2024年新加坡对华贸易额突破1200亿美元,越来越多企业要求员工会中文。 二是新加坡政府急了,2025年教育部推出新政策,小学母语课每天增加到1.5小时,中学取消高级华文的成绩门槛,还把抖音短视频搬进课堂,让学生用中文拍vlog。 更有意思的是,非华裔孩子也开始学中文。 2025年数据显示,每届学生中近5%的非华裔选修华文,印度、缅甸家庭的家长直言:“中国市场太大,不会中文就像少了条腿走路。” 有个全职华文老师带的12个学生里,8个都是非华裔,他们甚至羡慕新移民孩子,能在家说中文。 这种变化倒逼新加坡政府调整策略,比如2025年启动的“动态双语认证”,把中文在商业谈判、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能力纳入考核,成绩占GPA的20%。 新加坡年轻人对中文的态度变化,说白了就是“经济和文化交织影响”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靠行政命令推中文,忽视了市场需求;如今中国崛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让中文重新有了吸引力。 不过这里面也有矛盾:政府既想保留英语的国际竞争力,又想抓住中国的发展红利,这种“脚踏两条船”的策略能走多远? 2025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又出新招,允许中学华文课用抖音短视频教学,试图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抢救文化断层。 这招灵不灵,咱还得看之后的效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语言从来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背后永远是利益的博弈。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有人问一位新加坡女子:“为何新加坡年轻人讨厌中文呢?” 没想到,她回答得很直白,
烟雨故人归期
2025-08-08 03:17:45
0
阅读:427
ZJW
如果可能,他们会把那张人皮给换了。
一点零七
无限忠于美国的坡庄,也就是为了从中国赚钱而学学中文,骨子里改不了黄皮白心,亲欧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