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女子为给哥哥还债,不惜陪伴老板24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出生在四川简阳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1978年,她呱呱坠地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女孩,未来会掌舵一个市值数百亿的餐饮帝国,她叫杨利娟,很多人如今知道她的名字,是因为她成为了海底捞的CEO,而她的故事,比任何励志小说都更真实、更震撼。 命运的开场并不温柔,16岁那年,家里突遭变故,原本还在读书的她,突然成了家庭的顶梁柱,哥哥做生意失败,债务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劳动力几乎为零,为了帮家里分担重担,她放弃学业,踏上了打工之路。 那个年代,初中学历在城市找工作并不容易,她在街头一家接一家的餐馆敲门求职,但因为年纪小、个头矮、力气也不大,常常被拒之门外,终于,有一家小餐馆看她可怜,愿意让她试一试,工资不高,每月120元,但包吃包住,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拼命干活,不叫苦也不喊累,从洗碗、端盘子、收拾桌面到打扫卫生,样样都抢在前头干。 她的认真和勤快,很快赢得了餐馆老板的信任,也让不少来吃饭的客人对她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个人,后来成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张勇,当时他正经营着一家刚起步的火锅店,常来这家餐馆吃饭,他注意到这个小姑娘总是笑脸迎人,服务周到,于是产生了想把她挖走的念头。 不过,那时她并没有立刻离开,因为她一直记得,是现在这家餐馆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她,她觉得做人不能忘本,不愿轻易跳槽,她的选择虽然让人意外,但也体现了她的品格,她并不急于追逐眼前的利益,而是更重视自己的承诺和感恩之情。 后来,命运再一次转弯,原本那家餐馆经营不善,不得不关门歇业,她失去了工作,但没有失去方向,她想到张勇曾经的邀请,便主动找上门去,这一次,她顺利进入了海底捞,成为一名普通的服务员。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海底捞虽然名号新鲜,但那时还只是地方上的一家小火锅店,既没有品牌影响力,也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她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强度远比之前大,但她没有抱怨,依然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正因为如此,她很快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了“最受顾客欢迎的服务员”。 在服务岗位干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接触更多的业务内容,她对工作充满热情,也特别爱学习,她不满足于只会端菜收盘,而是主动学习店内的运营流程,甚至开始钻研库存管理、人员安排、顾客反馈等细节,在别人下班后放松的时候,她还在看运营手册,琢磨如何提升服务体验。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久后,她被提拔为店长,那一年,她不过刚满20岁,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校园里读书、或者刚刚步入职场时,她已经在管理一家火锅店了,她没有因为职位的提升而松懈,反而更加拼命,她常常是最早到店里的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真正的考验来自于她被派往西安开拓新市场,那是海底捞第一次走出四川,能不能打下新天地,全看她的执行力,当时,西安人对四川火锅并不熟悉,店铺开业初期冷冷清清,客人寥寥无几,她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员工主动出击,发传单、做试吃、请顾客体验服务,甚至还想出了一些贴心的小举动,比如冬天给等公交的人送上热豆浆。 这些举措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也让海底捞开始在当地积攒口碑,慢慢地,店里的客人多了起来,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她用自己的方式,让一家不被看好的火锅店,变成了西安的网红餐厅,西安的成功,不仅让她的能力被公司认可,也为海底捞的全国扩张提供了信心和模板。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她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区域经理到全国门店运营负责人,再到高管,她几乎参与了海底捞每一次重要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甚至开始接触财务、人力、品牌建设等领域,她不再只是那个在餐馆忙碌的小姑娘,而是成了真正的企业管理者。 2012年,她正式全面负责所有门店的运营管理,当时,海底捞的扩张速度非常快,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管理压力、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等问题接踵而至,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主动关闭业绩低迷的门店,集中资源优化高效区域,一口气关了将近三百家店,这个举动短期内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从长远看,却让海底捞重新梳理了发展逻辑,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 2018年,海底捞在香港成功上市,作为核心高管的她,也获得了不菲的股权回报,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预支工资救急的穷女孩,而是身价数十亿的商界女强人,但她依旧保持着当年的习惯,经常前往一线门店,和基层员工交流,关注顾客的真实反馈。 信息来源:北京商报——海底捞CEO杨利娟辞任!被称“最牛服务员”,从月薪160元到身家125亿元
四川一女子为给哥哥还债,不惜陪伴老板24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
炎烬
2025-08-08 01:58: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