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的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阅读前请

柳淮蕊 2025-08-07 23:20:28

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最大的威胁现身!这次不是美国,普京却笑到了最后。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今年5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祭出了“关税大棒”,表面上说是反补贴调查,实际上就是想卡死咱们的市场份额。 根据欧盟委员会2024年10月公布的终裁结果,比亚迪、吉利、上汽等车企,被加征17%-35.3%的关税,叠加10%的基础关税后,部分车型税率高达46.3%。 可他们没想到,中国车企早就留了后手。 咱们的插混车型成了破局关键,就拿领克08 EM-P来说,这款车在欧洲市场,直接把续航做到了200公里(WLTP工况),而欧洲主流插混车型普遍只有50-120公里。 凭借CMA Evo架构,和EM-P智能电混系统,领克08 EM-P在比利时、德国等市场一炮而红,售价5.3万欧元还供不应求。 更绝的是,欧盟的关税只针对纯电动车,插混车型成了咱们的“绿色通道”。 2025年上半年,中国插混车对欧出口量同比暴涨120%,市场份额从去年的3.7%跃升至7.2%。 这时候,各大车企开始把生产线往俄罗斯搬。 长城汽车在图拉州的工厂,年产15万辆新能源车,江淮汽车与俄罗斯卡玛斯集团,合作生产的“莫斯科人3”电动车,零部件80%来自中国,在俄市场占有率已达11%。 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规避欧盟关税,二是抓住俄罗斯市场的爆发期。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17%,新能源车占比超40%。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为中企提供了能源和土地的双重优惠——天然气价格比欧洲低60%,工厂用地租金全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俄签署的能源路线图。 2025年5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能源合作发展规划》,目标到2030年将能源贸易额,提升至3000亿美元,新建6条跨境输油气管道。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全中国居民一年的用气量。 更绝的是,中俄能源贸易73.6%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直接绕开了美元体系。 这一招,既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又帮俄罗斯找到了替代欧洲的稳定市场。 欧盟这边就有意思了,他们一边喊着“去风险”,一边又和中国签下能源大单。 2025年4月,中芬签署《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工作计划》,明确在核能、氢能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一边又从中国进口大量电池原材料——2025年上半年,欧盟自中国进口的锂辉石同比增长85%,占其总进口量的62%。 德国大众集团CEO迪斯直言:“如果没有中国的电池供应链,欧洲电动车产业至少倒退5年。” 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依赖,现在还是很深的。 这么说吧,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的工厂,产能占欧洲动力电池总产能的25%,大众、宝马40%的电池都来自这里。 更关键的是,中国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提炼技术,欧洲车企每生产一辆电动车,至少需要3公斤稀土永磁材料,其中80%来自中国。 这种依赖,让欧盟的“去风险”口号显得格外苍白,反观俄罗斯,和中国合作后那是赚得盆满钵满。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达227万桶/日,创历史新高,石油收入同比增长15.3%。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在俄建厂带动了当地就业——长城汽车图拉工厂直接创造3000个岗位,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超万人。 俄罗斯副总理曼图罗夫坦言:“中俄合作,让我们的工业体系得到了质的提升。” 再看看欧盟制裁中国后,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汽车工业产值同比下降18.3%,德国车企因关税损失超20亿欧元。 更严重的是,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中国电动车在欧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3.9%升至5.5%,而本土品牌份额下降至78%。 西班牙西雅特汽车公司负责人警告:“如果继续加税,欧洲将失去1500个工作岗位。” 这事给咱们提了个醒:在全球化时代,搞单边制裁无异于玩火自焚。 欧盟以为加税,就能卡死中国新能源汽车,可没想到反而逼着咱开辟了俄罗斯市场,还让中俄能源合作更紧密。 更讽刺的是,欧盟自己陷入了“既要又要”的怪圈——既要技术又要市场,既要脱钩又要依赖。 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他们在新能源时代的战略困境。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6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