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带着妻儿回乡祭祖,可是到家后才发现,原配妻子竟然苦等了自己2

熹然说历史 2025-08-07 22:15:54

1957年,开国少将带着妻儿回乡祭祖,可是到家后才发现,原配妻子竟然苦等了自己22年,一时间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是好! 当年那个13岁就离家参军的少年,如今已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带着妻子回老家祭祖本是寻常事,可当他推开那扇熟悉的院门时,却看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身影——那个他以为早已死去的童养媳,竟然还活着,而且苦等了他整整22年! 易耀彩,1917年出生于江西泰和县苑前乡螺岗村。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过长征,历任红八军团连指导员、八路军120师旅司令部作战科长、晋察冀军区三十四团团长等职。建国后,任海军基地司令员、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易耀彩10岁时,父母为他找了个童养媳张凤娥,比他大两岁。张凤娥因家庭遭难,跟着亲人逃难到泰和县,后来被易家收养。易耀彩当时还小,根本不懂什么是童养媳,只知道家里来了个”凤娥姐”。 张凤娥乖巧懂事,把自己当作易家的一份子,不仅干活孝敬公婆,还陪易耀彩玩。易家人都很喜欢她,从来没把她当下人看待。易耀彩一直叫她”凤娥姐”,两人年岁相仿,感情很好。随着年龄增长,两人的青梅竹马之情逐渐升华。 1929年,易耀彩参与了当地的农民暴动。为了安全,易家父母把他送上了井冈山,那里有孩子的舅舅照顾。在井冈山时,两人还能通信联系。易耀彩在革命队伍中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为连指导员。 井冈山上的军人不能经常回家,有人会替战士们带信。张凤娥大字不识几个,见到带信的人,总是托他给易耀彩带话,说些”不要担心,家里有我”之类的话。易耀彩听到这些话,内心会安定不少。 1934年,易耀彩参加长征。临走前,他请假回了趟家。面对家人的担忧,他说不出安慰的话,因为他很清楚,这一去生死难料。临别时,张凤娥对他说”我等你”。这是一个农家妇女最简单的承诺,她用了一辈子去践行。 长征开始后不久,易耀彩得到消息说家乡遭到国民党军队血洗,父母被杀害,张凤娥也不知所踪。部队里的人都以为她也遇难了。实际上,张凤娥当时正在地里干活,躲过了浩劫。村民帮她打捞二老尸体办了后事,此后她一直在家等他,等了整整22年。 抗战时期,易耀彩以为张凤娥已经死了,在组织介绍下与范景阳结婚。范景阳是著名的”范家三姐妹”之一,她的大姐范景新嫁给了开国上将王平,二姐范景明嫁给了开国中将王宗槐。 1957年,易耀彩从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归来,获得了假期。他决定带着妻子范景阳回到江西泰和老家祭拜父母。这是他自参加长征以来第一次踏上故土。 当夫妻俩步入家中时,发现院落虽然简陋,却打扫得很干净。有个中年妇女在角落忙碌,听到推门声,她抬头一看,立即认出是易耀彩,颤抖着说:“你是耀彩弟弟?你回来了?”易耀彩也认出了她,激动地说:“凤娥姐,你还活着?”两人霎时泪流满面。 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人都以为对方去世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还能活着见面。张凤娥一直以为易耀彩早就战死沙场了,但她信守承诺,没有改嫁,一直留在易家等他。多年后还能再见到易耀彩,她十分高兴但又深深感到无奈。她一眼就看到了易耀彩身边的女子,不用说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范景阳是易耀彩现任妻子,自然知道张凤娥这个人的事。她也很意外能见到真人,除了感动张凤娥的情深之外,更为她的坚韧而折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逢,三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中。 范景阳通情达理,她不仅没有责怪易耀彩,还主动提出要把张凤娥接到城里,让她过些清净日子。可是张凤娥不愿意对易耀彩的生活产生影响,拒绝了范景阳的邀请。她说在乡下住了几十年,已经住习惯了,还不如留在老家,还能帮耀彩扫扫墓。 眼看张凤娥始终不愿意跟他们一起走,范景阳和易耀彩也没有强求,只是每个月都给张凤娥寄一笔生活费,让她的晚年生活能够过得好一些。范景阳还不止一次带着孩子回来探望过她。 易耀彩临终前,特意交代要把死后的骨灰分一半送回老家,与张凤娥合葬。1990年10月7日,易耀彩在北京逝世。六年后,张凤娥因病去世,范景阳将她与易耀彩合葬,终于让等了一生的张凤娥,和心怀愧疚的易耀彩得以在另一种形式中兑现”再也不分开”的承诺。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悲欢离合。张凤娥的22年等待,易耀彩的愧疚担当,范景阳的宽容大度,都在诠释着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辉。你觉得在那个年代,易耀彩的选择是对的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这样的情感纠葛?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