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遭全网群嘲,问题到底出在哪? 流行一时的“主理人”,最近突然被群嘲了。 曾经被视作潮流代名词的“主理人”,最近成了社交媒体上群嘲的焦点。打开短视频平台,常常能刷到网友在“主理人”店铺的尴尬遭遇: 明明店里空位很多,店员却以“预约制”为由拒绝入座;询问咖啡能否加糖,得到的却是“您习惯喝速溶吧?”的反问——而标价58元的“主理人特调”,喝起来与普通咖啡并无二致。 这种反讽视频迅速引发共鸣。博主模仿的“主理人”形象——裹着新中式外套、头戴画家帽、说话时慢条斯理——成为全网调侃的模板。 评论区里冒出五花八门的“主理人”:我是菜鸟驿站主理人,尾号多少?,猪肉铺主理人需要吗?前腿肉今天特价。曾经光鲜的“主理人”标签,如今成了全民笑话。 回溯到2024年初,“主理人”可是商家争相贴金的金字招牌。这个词最早在潮牌圈流行,指那些能把小众文化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创业者。 成都是当时最火的主理人聚集地,玉林东路的改造项目里,移动咖啡车、独立书店、茶空间挤满3000多名主理人,社交平台相关话题超200万条。 政府甚至还建立了主理人共享实验室,希望推动创新业态。 但好景不长。当小区门口的理发店老板自称“美学主理人”,外卖轻食标榜“健康主理人”,连气球布置工人也挂上“婚庆主理人”头衔时,消费者开始察觉不对劲。 人们总结出主理人店铺的三大槽点: 规矩比菜单还复杂:预约制、禁拍照、限如厕已成标配,潜规则多到让人如履薄冰。有顾客吐槽:“加水等半小时没人理,刚掏手机店员就闪现说不能拍照” 看人下菜碟:普通顾客遭遇冷脸,熟客进门却获专属座位、隐藏菜单。更有人感受到“误入小圈子聚会”的尴尬——店员与熟客窃窃私语,仿佛自己是闯入者; 价格虚高还爱说教:一杯特调咖啡标价58元,788元的衬衫号称“法国小众设计”——实际一查全是批发市场通货。 更荒诞的是这股风吹到了县城。一线城市那套“高冷范儿”原封不动照搬 :00后姑娘接手家里窗帘店,立刻在社交账号标注“三家店主理人”,日常却是蹬三轮拉货;挂着英文招牌的咖啡馆,特调用糖浆勾兑普通咖啡豆,价格却是瑞幸的三倍。 实际上消费者反感的不是称呼本身。当顾客为一杯咖啡支付溢价,本质是购买主理人许诺的“文化认同”。 可当发现所谓的“埃塞俄比亚原生豆”实为普通豆子,精心营造的生活方式全是营销话术,消费者自然产生被骗的愤怒。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主打“主理人”标签的新开店倒闭率较普通店铺高出23%,印证了情怀泡沫的破裂。 值得玩味的是,真正获得市场认可的案例反而不提“主理人”标签。杭州天目里有个陶瓷工作室,老板每天亲手调整杯具弧度,顾客夸赞时只说“手艺人该做的”; 在良渚文化村,社区主动邀请创业者开设特色小店,现在日均客流超3万人,居民吃饭买菜都爱去——主理人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 河南姑娘李福贵最近的走红恰成鲜明对比。她骑着三轮车卖豆腐烧饼,视频里没有精致滤镜。顾客夸饼香,她擦着汗笑答:“自家烤的,管够!” 这种朴实互动收获百万点赞。消费者用行动证明:再华丽的头衔也比不过真材实料,再高级的人设也不如一句真诚的“您尝尝”。 当所谓主理人忙着贴标签、立规矩时,消费者早已回归商业的本质——人与人的真实连接。 毕竟,真正的好生意靠的是踏实做事,而不是装腔作势的名号。 参考资料:从追捧到群嘲,“主理人”标签失灵了吗?——经济日报
“主理人”遭全网群嘲,问题到底出在哪? 流行一时的“主理人”,最近突然被群嘲了。
竹韵清风起
2025-08-07 21:41: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