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回上海

炎烬 2025-08-07 20:59:17

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回上海,突然,邻居老太哭着说:“你们走了,我咋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的冬天,天地银装素裹,呼啸的北风裹着雪花从山口灌进村庄,上海来的林小兰和姚祚塘踏上了这片陌生的黑土地,心里既新鲜又迷茫,他们不过十八九岁,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城市,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一路摇晃着抵达吉林延边的一个偏远村落。 刚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什么也不会,火炉不会点,米饭煮成夹生,连柴禾都劈不顺,整天灰头土脸,手上起了水泡,脸上挂着困惑,日子一开始并不顺利,村里人说着夹着朝鲜语的东北话,他们听不太懂,只靠比划和猜测凑合着过,吃不惯的粗粮和冷冽的山风一同扑面而来,小两口常常在夜里窝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 就在他们最手足无措的时候,村边的一间土屋里伸出了一只援手,那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独自生活了多年,身材瘦高,步伐却稳健有力,她不多言语,但动作利索,默默地将几件铺盖送到他们屋里,又带上几个旧锅碗,帮他们糊窗挡风,还教他们如何生火、熬粥,语言不通,但她拎着柴禾站在灶台前比划着怎么点火,让两人看懂了生活的门道。 时间一点点过去,林小兰慢慢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她身体柔弱、适应力却强,学着做饭、洗衣、种菜,渐渐摸出些门道,而姚祚塘负责队里的事务,跟着村民下地干活,肩上有了茧,手掌结了皮,他们在探亲时确立了关系,回村后不久,林小兰怀了孩子,年纪轻轻的他们不知所措,生活艰难,未来未卜,一度动了放弃孩子的念头。 可那个在一旁默默帮忙的老人却不干了,她自己一辈子孤身一人,年轻时失去了孩子,如今看到林小兰肚子微隆,眼里有种藏不住的期待,她不善言辞,便开始更细致地照料林小兰,做饭时将最细的米留给她,山上采来的野果、田头摘下的菜心,全都先送到她手里,她翻出自己缝补多年的棉袄,又取出藏了多年的红布,准备给孩子做包被。 1970年的夏天,村里闷热潮湿,林小兰的预产期临近,整个人虚弱得很,那天夜里,她突然腹痛如绞,额头冒汗,脸色发白,情况越来越不妙,没有医生,没有产房,姚祚塘急得团团转,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老人转身出了门,往邻村奔去,夜黑如墨,路滑如油,她年纪大了,身子单薄,却硬是走了十几里山路,把一位经验丰富的接生婆请了回来。 一夜忙碌后,哭声在屋子里响起,母子平安,林小兰虚脱地躺着,眼角挂着泪,老人却一脸安静,仿佛放下了心头一块石头,她从不张扬,只是悄悄收拾床褥,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边哄一边喂热水,之后的日子里,她几乎包办了所有带孩子的活,天不亮就起,背着孩子下地锄草,傍晚回来还要做饭洗衣,孩子发烧咳嗽,她抱着熬夜守着,翻箱倒柜找出藏了多年的草药。 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年,孩子渐渐长大,学会了走路、说话,村子里的人都以为他是老人的亲孙子,林小兰和姚祚塘也早已把她当成了家人,三人同吃同住,彼此依赖,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两口子便学了几句朝鲜语,家里吵吵闹闹,却其乐融融。 1979年春天,知青返城的政策终于落地,村里一片沸腾,林小兰夫妇却愁眉不展,他们舍不得那个陪他们走过了十年风风雨雨的老人,不是没想过留下她,但她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一个人留在山村生活太苦,他们也不是条件优渥的人,带着孩子回城都不容易,更别说多一位老人。 可他们没犹豫太久,回想起那些年她端着热粥守在炕边、冒雪奔波请人接生、抱着孩子在风中穿行的样子,夫妻俩心里明白:不能留下她,他们向村里反映了情况,村干部很快拍板同意,那年秋天,他们带着老人坐上火车,离开了那个伴随他们十年的村落。 到了上海,生活依旧艰难,俩人重新找工作,工资加起来不过七十多元,屋子狭小,一家人挤在一间屋里,但无论多苦,他们都没怨言,老人第一次用自来水、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走进百货商店,脸上写满了新奇,她不会买东西,林小兰亲自带着她逛商场,挑最暖和的棉衣,她身体不好,夫妻俩轮流带她去医院,挂号、检查、抓药,一件不少。 她晚年过得安稳踏实,有人陪她说话,有孩子绕在膝下,邻居们都以为她是林小兰的亲娘,她也从不纠正,她常说,自己这一辈子,年轻时苦,老了却享了福,她在城市里住了十几年,直到1991年,终老于上海的家中,夫妻俩遵照她生前的愿望,将她的骨灰带回了延边,选了一块向阳的山坡安葬,村民们得知消息,自发前来帮忙清理、立碑,送她最后一程。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

0 阅读:0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