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9岁女孩心脏手术做到一半,主刀医生却突然手抖着跑下手术台,手术室瞬

兰花芳草坳 2025-08-07 18:49:12

2016年,19岁女孩心脏手术做到一半,主刀医生却突然手抖着跑下手术台,手术室瞬间慌作一团,任凭主刀医生如何发力,手都完全不听使唤,更要命的是,女孩的麻醉已经渐渐失效,苏醒的女孩不会想到,要命的不是心脏疾病,反而可能是救她的医生…… 话说回来,这事儿听起来挺吓人的,一个19岁小姑娘躺在手术台上,心脏病严重到三根血管两根全堵,一根剩10%通畅,主刀医生葛均波突然手抖跑出去,麻醉还失效了,大家都以为出大事了。可真相呢?这不是逃避,而是专业选择,手术最后成功了,背后的故事值得深挖。 先说说葛均波这个人吧。他1962年出生在山东日照五莲县一个农村家庭,家里穷,父母是农民,从小他就帮着干农活。11岁那年,他骑车摔伤胳膊,骨折了,当地医院没看好,转中医才治愈,这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兴趣。你知道吗,那时候他就想,长大要当医生救人。1977年恢复高考,他16岁考上青岛医学院儿科专业,大学里认真学,1984年毕业后考上山东医科大学儿科硕士,1987年转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研究生。 1990年他去德国美因茨大学攻读心内科博士,1993年拿学位,又在埃森大学做博士后,1995年当上血管内超声室主任。在国外,他提出冠脉慢血流综合征的超声诊断指标,叫“葛氏现象”,包括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这玩意儿直接写进国际教材,影响力不小。1999年,他放弃国外高薪回国,加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当心导管室主任和心内科副主任,后来升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回国后,他推动心脏移植手术,中山医院第一例就是他参与的,现在成了全国典范。他还主导研发中国首个可降解涂层冠状动脉支架,填补技术空白。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继续搞经皮人工心脏瓣膜移植,在国内落地。葛均波工作起来拼命,经常连轴转,抢救过2000多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96%以上。他还建了华东第一条24小时急性心梗抢救绿色通道,救了不少人。作为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他在国际会议上演示手术,让外国同行服气。他总强调,对生命负责,身体状态不行就调整,这不是退缩,是对患者负责。话说,他家里穷,但靠努力一步步上来,典型农村娃逆袭的故事。 再说那个19岁女孩李娜,其实是化名,她得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冠心病,这病罕见,年轻女孩得的少。心脏三根冠状血管,两根完全闭塞,剩下一根堵了90%,随时可能心跳停止。之前她做过一次手术,没成功,反而身体更差。父母是普通人,为了给她治病,卖了家产,四处借钱,在上海中山医院苦等葛均波的号。他们知道风险大,但没选择,只能搏一把。葛均波团队评估后,选导管介入治疗,创伤小,但操作难,因为血管条件差,导丝推进容易出事。 2016年那台手术,是在中山医院做的。葛均波那天已经连做几台,体力透支。手术到一半,他推进导丝穿过堵塞处,这步关键成功,大家刚松口气,他手开始抽筋。肌肉疲劳导致,手抖得控制不住导丝,他试着按摩、冲温水、深呼吸,都没用。抽筋加剧,他知道硬扛风险更大,一抖可能戳破血管,女孩就危险了。所以他离开手术台,让经验丰富的助手接手,自己在一旁指导。过程中,他手抽筋两次,又出去调整,但全程盯着,确保每步没错。 更棘手的是,女孩麻醉失效,开始苏醒,这时候时间紧迫,团队赶紧补充麻醉,继续推进支架。最终支架植入成功,血管通畅,手术完成。这事儿被纪录片《人间世》拍下来,葛均波一边按摩手一边指导,体现团队协作。外界起初有误解,有人说医生怕担责,其实是体力极限,他选择退出再指导,才保手术安全。这反映医生也是人,超负荷工作常见,但专业就是知道何时停下。 葛均波回国后,没少遇阻力,外来身份起初不被看好,但他用手术证明自己。半年内,棘手病例他都处理好,同事患者认可。他推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国内普及,帮精准诊断。2015年,他建创新学院,鼓励医生从临床需求创新,避免“僵尸专利”。他总说,医疗器械发明靠临床医生提出,工程师转化,缺一不可。这观点实用,推动中国核心技术掌握自己手里。 女孩手术成功,代表价值医疗,创伤小,恢复快。葛均波还倡导预防心血管病,通过科普,让大家注意生活习惯,少抽烟多运动,实现上医治未病。他的团队救治体系,建立绿色通道,缩短抢救时间,提高存活率。事件被人民网报道,强调坚持意义,选择医生就敬畏生命。这话朴实,接地气,医生不是机器,得平衡工作和健康。几年后,葛均波完成世界最小介入式人工心脏手术,又一里程碑。 最后,你对这事儿怎么看?医生手抽筋退出,是专业还是问题?欢迎评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讨论医疗那些事儿。

0 阅读:1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