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告诉魏延:执掌三军,你是最有资格的人,

文山聊武器 2025-08-07 18:29:46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告诉魏延:执掌三军,你是最有资格的人,可是,转而诸葛亮却叮嘱马岱:我死后,魏延必然会反,三军定会大乱!马岱疑惑:丞相是让我斩杀魏延? 诸葛亮这个人,从小在徐州长大,早年过着隐居生活,刘备找他出山后,他就成了蜀汉的核心人物。他帮刘备打天下,赤壁之战后,参与拿下荆州和益州,建立蜀国。诸葛亮不光会打仗,还擅长搞内政,制定法律,兴修水利,让蜀地经济稳住。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运输工具,北伐时用得上,省了不少人力。军事上,他五次北伐曹魏,想恢复汉室,但蜀国底子薄,总是粮草跟不上,只能退兵。诸葛亮用人谨慎,对魏延一直有戒心,没给他太多重任。刘备在世时,对诸葛亮托孤,他接手后继续掌权,到死都在前线。 魏延是荆州人,早年跟着刘备打仗,立下不少功劳。刘备拿下汉中,就让他守那儿,当太守十年,防线固若金汤,没让魏国占便宜。魏延打仗勇猛,北伐时冲在前面,但性格直,爱得罪人,尤其是跟杨仪不对付,常吵架。他提出过子午谷奇袭的计划,诸葛亮没用,魏延觉得怀才不遇。人缘差,诸葛亮也不太信任他,总觉得他有问题。魏延忠于蜀汉,没投敌的记录,但最后还是死了。 杨仪出身襄阳,早年当主簿,投靠关羽后入蜀,诸葛亮重用他,管后勤和文书。他办事细致,北伐时粮草调度得当,但人品有毛病,得志就傲气,瞧不起别人,军中很多人讨厌他。跟魏延的矛盾特别深,两人水火不容,诸葛亮在时还压着,出事后就爆发了。杨仪后来也没好下场,被贬后自杀。 马岱是马超的亲戚,随马超降蜀后,当将军,北伐时打先锋。武艺不错,但没啥大功绩,主要是执行命令。诸葛亮死后,他听了安排,杀了魏延,之后伐魏败了,就没消息了。 蜀汉后期人才少,诸葛亮一死,内部问题就出来了。诸葛亮临终前安排退兵,杨仪领军,魏延殿后。但魏延不服,想继续打,砍了栈道,阻杨仪的路。杨仪说魏延反了,派人追杀。魏延其实没想投魏,就想除掉杨仪,结果计划乱,士兵散了,他带着几个人跑,被马岱砍了头。这事正史上记载,魏延的目的是杀杨仪,不是叛国。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安排?可能他知道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大,没他压着肯定乱。他选杨仪管事,因为杨仪文职强,适合撤军。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判断有偏差,刘备在世时信任魏延,让他独当一面,诸葛亮总防着他。街亭之战,马谡丢了城,要是魏延守,说不定不一样。诸葛亮用人不如刘备准,马谡就是例子,言过其实。 五丈原对峙,蜀军跟司马懿耗着,诸葛亮病重,吐血而亡。临终他先跟杨仪他们商量,杨仪负责撤,姜维费祎帮手。魏延没参与,诸葛亮单独对他说了那话,又对马岱下密令。马岱执行了,杀了魏延。蜀军撤回,司马懿没追。杨仪以为自己功劳大,回成都想接班,刘禅只给他中军师,他不满意,抱怨多,费祎告了,刘禅贬他,他上书骂,自杀了。 这事反映蜀汉的用人问题。诸葛亮一生谨慎,但选错人,饶了杨仪这个小人,杀了魏延这个猛将。杨仪人品差,骄横,魏延虽性格坏,但忠心,守汉中稳。诸葛亮死后,蜀军没了主心骨,北伐停了,国力衰。魏延要是不死,说不定还能多撑几年。 历史上,三国志记载清楚,魏延没反意,就想杀杨仪。魏略也说,杨仪怕被魏延害,先下手。诸葛亮或许想平衡,但结果内耗大。蜀汉就这样一步步弱下去,到后来被魏灭。 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如政治强,三国演义把他神化了,空城计啥的都是编的。实际他北伐没大胜,靠后勤和内政撑着蜀国。魏延的死,是诸葛亮一大败笔,误信杨仪。 杨仪死后,蜀汉更没人才,姜维接手北伐,但也失败多。马岱那次败仗后,消失了。整个事件,让人看到权斗的残酷,大将死得冤,小人也没好报。 蜀汉的悲剧,从刘备死后就开始,人才凋零,内部不和。诸葛亮尽力了,但临终这决定,加速了衰落。魏延要是活着,蜀军还能猛点。 正史里,没诸葛亮妖化那套,就是普通人决策。杨仪的小人嘴脸,贬后还诽谤,自找死路。魏延的鲁莽,让他没翻盘。 这故事告诉我们,用人要准,矛盾要早解决,不然小事变大事。蜀汉就这样没了。

0 阅读:67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