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将于8月31-9月1日访华,为啥要避开9.3阅兵?因为印度想在霸权风暴中寻找平衡支点,刻意制造战略模糊,将骑墙视为印度特权,依旧执着于机会主义。 8月6日,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令,“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征收25%的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对印度总体关税税率达到50%,如果再加上悬在印度脑袋上100%的“二级关税”,就将达到150%。 靴子落地,印度立马就做出了反制。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等印媒6日报道,莫迪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中国,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 这种仅停留31个小时的闪电来访,有点像古印度《利论》中的“蟒蛇战略”,就是缓慢缠绕,逐步消解对手力量,遇到紧急情况,就一击制衡。 但蟒蛇作为无足爬行动物,其移动必须通过缠绕树干等外物才能实现垂直位移。这一生物特性被《利论》转译为“地缘政治力学”,就是印度必须跟蟒蛇似的依靠大国或集团的支撑力完成战略爬升。 所以,印度既参加G7峰会,又参加上合峰会;既加入金砖国家组织,又加入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以此来完成双重战略依附。代价就是印度用市场准入、金融开放、军事基地使用权等核心资源换取抱大腿。 比如1962年那场战争之后,印度同时接受美苏援助,形成双依附状态。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美印签署了《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跟2016年《印美后勤交换协议》、2018年《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共同构成美印军事合作“三驾马车”。 看到没,一旦遭遇危机,印度首先想到的不是靠自己,而是借助外力,且多多益善。其次就是对已经抱住的大腿越抱越紧 ,结果就是把“战略自主”玩成了“战略自嗨”,以至于印度军工体系至今仍遗留超60%的俄制装备。 现在,印度又打算引入F-35等美式武器系统,魔幻的是美式与俄式天生就不兼容,而美国又始终是一副“有美没俄”的造型,让印度非常头疼。其实,这就是骑墙反噬,要命的是印度又不得不骑。 近10年来,印度虽然日常嚷嚷“印度制造”,实际还是“造不如买”。比如印度智能手机制造,超75%的组件依赖中国,而市场又在美国,印度就是个组装车间,形成了产业双依附。 一旦你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就相当于给了别人伤害你的权力。所以,市场方面,美国可以利用关税对印度进行经济绞杀;供应链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稀土、稀有金属和汽车芯片等掐断印度供应链。不客气的说,如果中美联手围困印度,出现像我们六七十年被美苏同时围困的情况,印度会分分钟内爆。 此次莫迪来华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经济层面,肯定会请求我们放宽稀土出口,推动中企投资印度等,帮印度构建“经济防波堤”。 二是政治层面,利用上合这个多极世界舞台对冲美国,与中俄并肩而坐,向美展示“战略替代选项”。推动建立卢比-人民币结算通道,削弱美元制裁威力,破解围堵。同时协商边境机制,缓解2020年冲突之后的冰冻状态,为边境减压。 说穿了就是告诉美国,印度不是任何人的棋子,而是棋手,这也是莫迪为啥要刻意避开9.3阅兵。既不想过于刺激美国,又想向美国传递“印度仍有选择余地”的信号。如果美国进一步施压,印度可以随时升级与中俄合作,能进能退。 这种战略不确定性,恰恰就是莫迪政府对美谈判的王牌。好在我们致力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义利观”为原则,强调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所以,哪怕莫迪闪电来访,刻意避开9.3阅兵,甚至拿我们当筹码,我们既不跟他计较,也不强拉印度站队。其实,这种允许容他“来去匆匆”的做法,恰恰彰显了我们的包容性,能帮就尽量帮一下,与美式“非友即敌”形成鲜明对比。 但印度如果总是痴迷于战略骑墙,视左右逢源为终极智慧,将国家利益置于对权力真空的投机性填补,甚至自毁长城,引狼入室。一旦国际格局突变,或诱因足够强大,印度就很容易品尝到从“平衡者”幻梦跌落为“猎物”的苦果。 印度马克思主义学者普拉沙德曾说:“亚洲不团结,终成他人猎物。”而印度虽然吃尽了英美“分而治之”和“离岸平衡手”的苦头,却依然甘当搅屎棍,充当美西方撬动亚洲分裂的杠杆。 其实,印度如果继续痴迷于骑墙抱大腿,其结局绝非棋手,极有可能在释放完“工具性价值”之后,陷入政治被渗透、经济被掌控、文化被解构的自我殖民深渊,成为依附关系中最脆弱、最容易被牺牲的一环!
印度媒体感到很震惊!印度媒体表示,在美国欺凌印度之际,中国表态支持印度!8月7日
【14评论】【10点赞】
书签
根本就没请它[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