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荷兰一艘过时挖泥船;但半个世纪过去后,国外却反而重金向中国购买挖泥船,但商务部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只租不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中国刚刚开始着手建设天津港,渤海湾沿岸泥沙淤积严重,疏浚工程迫在眉睫,可彼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根本造不出一艘像样的疏浚船,无奈之下,只能将目光投向欧洲——那个掌握着挖泥船核心技术的地方。 最终,荷兰人拿出一艘已经服役多年的旧型耙吸式挖泥船,这艘船早已不再先进,部分管线锈蚀严重,性能也难以保证,尽管如此,对方却开出了170万英镑的高价,折合当时的4吨黄金,这笔交易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几乎相当于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次“技术赎买”。 船被拖回天津港后,现实的苦难接踵而至,这艘名为“津航浚102”的船毛病不少,油耗惊人、效率低下,且维修成本高得离谱,更难忍的是,船上的关键设备都被铁皮牢牢封住,任何尝试接触或拆检都触碰合同红线,中国工程师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国技术人员带着白手套操作完设备,再把工具上锁带走,连螺丝刀都不给留下。 这种技术压制让中国人深刻意识到:如果核心装备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永远只能被动挨打,技术被卡脖子,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主权问题,于是,中国工程师开始了艰难的技术摸索,他们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测绘,一点点地拆解理解这艘复杂的钢铁怪兽,没有图纸,就靠手工绘制;没有设备,就靠最原始的办法拓印零件尺寸,一步步地,拼凑出对整船构造的理解。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试验和失败,1982年,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绞吸式挖泥船终于诞生,这艘名为“劲松号”的船虽然性能不算突出,但其全部核心部件都由国内制造,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在疏浚装备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从那一刻起,中国的挖泥船研发之路进入了加速阶段,每一次海港扩建、每一次填海造地,都是技术验证的战场,在曹妃甸的围海工程中,中国团队在改装货船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成功解决了浅水区作业的稳定性问题,为后续更复杂的船型研发打下了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造船能力突飞猛进,“天狮号”“新海象号”等新型挖泥船陆续下水,这些船只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者,而逐渐显露出创新者的气质,中国科研团队发明了功率自动分配系统,解决了不同地质条件下设备效率波动的问题,开始有人意识到,中国或许真的可以走出完全自主研发的路径。 到了2010年,“天鲸号”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疏浚装备迈入世界领先行列,这艘船不仅具备超强的挖掘能力,还能适应全天候作业,成为南海岛礁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数百万立方米的吹填作业,相当于一小时就能完成过去几天才能完成的工程量。 技术的发展没有止步,2019年,“天鲲号”正式亮相,这艘长达140米的重型自航绞吸船,不但拥有世界一流的掘进能力,还搭载了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地质条件自动调节作业参数,效率之高,堪称海上工程设备中的“超级工厂”,它的出现,不仅是中国技术的集大成,更是对那段被封锁历史的有力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一船难求的中国,如今却成为各国争相求购对象,荷兰、德国等老牌海工强国纷纷提出购买意向,甚至不惜开出高价,然而,中国并未像当年那样“来者不拒”,2017年,相关部门将大型挖泥船纳入限制出口目录,明确规定此类关键技术不对外出售,这不仅是对国家利益的保护,也是技术话语权的体现。 如今,中国的疏浚装备已经遍布世界,从东南亚到非洲,从中东到南美,中国挖泥船参与过众多国际港口建设和海岸整治项目,不仅效率高、价格合理,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曾经受制于人如今挺直腰杆的制造强国。 这种技术的飞跃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突破背后,都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日复一日的打磨与坚守,早年那些蹲在甲板上手绘图纸的人,如今看到只需几个操作员在控制室里就能完成全套复杂作业,心中自有感慨,效率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工程进度的加快,更代表着中国制造对安全、智能、环保等多方面的全面掌控能力。 通过几十年的追赶,中国不仅实现了从“买船”到“造船”的转变,更完成了从“受制于人”到“设定规则”的跨越,这种发展路径不仅适用于挖泥船,也反映在多个关键领域,从盾构机到空间站,从卫星通信到高铁技术,中国在一次次技术封锁中完成了升级。 信息来源:环球聚焦——中国造岛神器:从四吨黄金买二手货,到世界第一限制出口 K0701
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荷兰一艘过时挖泥船;但半个世纪过去后,国外却反而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7 17:17: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