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战役打赢了三次,为什么第四次长沙战役惨败?其实道理很简单,前三次长沙战役,日军兵力基本都在 6 万 - 8 万人左右。薛岳的第 9 战区 40 万精锐主力还可以顶得住。 薛岳这人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农户家,1896 年的事,早年就对打仗感兴趣,1907 年考进河北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战术指挥啥的,毕业后 1914 年投身军旅,当基层军官,带兵练阵地防御,强调纪律和快反应。1917 年他加入护法军,跟孙中山混,升到警卫营营长,1922 年陈炯明叛变时,他指挥部队护送宋庆龄脱险,避开叛军巡逻,确保安全,这事让他名声大噪。 到了第四次长沙战役,情况就不一样了。日军这次下了血本,一下子调集了 15 万兵力,还配上了大量重炮和坦克,摆明了要一口吞下长沙。薛岳还是想用前三次的 “天炉战法”,把日军引进来再围歼。可他没料到,日军这次改了路数,不按常理出牌,绕开了咱们设好的防线,直扑长沙城。 那时候第 9 战区的 40 万兵力看着不少,其实打了三次仗早就疲惫不堪,补充的新兵多,装备也跟不上。日军的坦克轰隆隆碾过来,咱们的士兵拿着步枪和手榴弹往上冲,伤亡大得吓人。薛岳在指挥部里急得直跺脚,可前线的消息越来越糟,部队被打散了,想组织反击都来不及。 说到底,前三次胜利让薛岳有点大意了。他总觉得老办法管用,没多想日军会变招。打仗就跟下棋似的,对方走一步,你得想好下一步,总用老套路肯定不行。而且兵力悬殊太大,40 万对 15 万看着占优,可人家装备好、士气足,咱们这边又没及时调整战术,惨败也就在所难免。 有时候经验是好东西,但太依赖经验,就容易变成包袱。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能根据情况灵活变通,才是真本事。薛岳是个能打仗的将军,可这次输就输在没跟上对手的节奏,这教训够深刻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假如南京大屠杀,换成八路军去守南京,结果会如何假如只是猜想,不能当真。如果把当
【471评论】【188点赞】
木其石马
日寇有空中优势赢下来是迟早的事。
用户11xxx23
日军坦克作进攻箭头,步炮协同加上空中力量,单兵素质也要大大超过国军,蒋介石也不敢消耗太多精锐,所以只要不像韩复榘那样不战而逃,以数量消耗质量,以空间换时间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