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版“崇祯帝”,有励精图治之心,却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 公元888年,21岁

经纬谈娱好的是 2025-08-06 20:18:15

唐朝版“崇祯帝”,有励精图治之心,却亲手将唐朝推向灭亡。 公元888年,21岁的李晔接手大唐时,这个帝国早已不是开元盛世的模样。 安史之乱的创伤仍在,藩镇与宦官如狼似虎,整个王朝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 这位年轻的唐昭宗,怀着一颗不输给崇祯的“中兴”之心,试图力挽狂澜。 可历史的吊诡之处也正在于此,他为拯救这艘船而做的每一次努力,都像是抡起重锤砸向船身,反而加速了它的沉没。 要重振皇权第一步自然是夺回近在咫尺的权力。 唐昭宗无法容忍自己像父兄一样,当宦官手里的提线木偶。 他把矛头对准了权宦杨复恭,抓住其广收养子扩张势力的把柄,在朝堂上公开叫板:“你要是真心报国,就把这些养子都给我,让他们姓李,不姓杨。” 这话一出,皇权与宦官的矛盾便再无遮掩。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唐昭宗玩了一手“以毒攻毒”,他察觉到杨复恭和养子李顺节之间有裂痕,便暗中扶持后者去斗自己的“义父”。 这招确实管用,杨复恭集团很快覆灭。 但这种胜利,无异于饮鸩止渴旧的强权刚倒,新上位的李顺节立刻填补了真空,变得同样骄横。昭宗很快发现,他只不过是换了一个需要铲除的对象。 说起来,他的前辈唐武宗也曾面临权宦仇士良的威胁,但武宗用的是“明升暗降”的政治手腕,悄无声息地就把权力夺了回来。 可唐昭宗偏不,他选择了硬碰硬。 这种做法虽然出了一时之气,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宫廷内斗的火烧得更旺,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宫里的问题还没理顺,急于立威的唐昭宗又把目光投向了宫外的藩镇。 谁知,他在这里犯的错更加致命。 在朱温等人的挑唆下,他竟决定讨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李克用是谁?那是在平定黄巢之乱中立下头功的沙陀猛将,是当时朝廷少数还能团结的力量。 可唐昭宗不管这些,在自己皇位还没坐稳,新组建的十万禁军战力如何还是个未知数的情况下,就贸然开战。 这支所谓的“中央联军”,本身就是个各怀鬼胎的散装货。 仗一打起来,除了皇帝自己的禁军和韩建的部队还算卖力,其他藩镇都在旁边看戏。 激战中,当韩建的部队和李克用的大将李存孝陷入苦战时,本该是侧翼的李茂贞部队居然掉头就走,直接导致中央军全线溃败。 这一仗,不仅把唐昭宗最后的军事家底赔了个精光,更把李克用的心彻底伤透。 战后李克用撂下狠话,说要是他赢了,就要带兵进宫,在皇帝宝座旁边宰了那些奸臣。 从此,一个本可倚仗的盟友,被硬生生推到了对立面。 一次惨败并没有让唐昭宗清醒。 不久,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因为扩张地盘没得到批准,上书顶撞皇帝,这又点燃了昭宗的怒火。 他不顾宰相杜让能的再三劝阻,执意再次动武。 可当时的朝廷,刚输掉一场大战,国库空虚,哪里还有钱和兵? 昭宗竟下令临时招募三万市井无赖,去对抗李茂贞手下那六万久经沙场的精锐。 结果毫无悬念,这群乌合之众在战场上望风而逃。 李茂贞的军队长驱直入,兵锋直抵首都长安城下。 这场因意气用事发起的战争,最终以一种极其屈辱的方式收场:昭宗被迫给李茂贞加官进爵,承认其地盘。 皇帝的颜面,这下是彻底丢尽了,朝廷再也无力制衡任何一个藩镇。 经历了一连串灾难性的失败,唐昭宗的皇权已被架空,成了一个没兵没钱的孤家寡人。 在内斗不过宦官,在外打不过藩镇的绝境里,他做出了最后的豪赌——引狼入室。 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看起来最“恭顺”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身上,想借他的刀,杀尽宫里那帮可恨的宦官。 朱温当然乐于奉诏,率军入京后,对宦官展开了一场血腥屠杀。 然而,宦官势力被连根拔起时,皇帝与藩镇之间最后的缓冲地带也消失了。 朱温顺理成章地控制了朝廷,唐昭宗也彻底沦为他手中的傀儡,最终难逃被杀的命运。 三年后,朱温废掉唐哀帝,建国后梁,立国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就此终结。 回看唐昭宗,他并非昏君,甚至可以说他勤于政事、志存高远。 然而,他刚愎自用,急于求成却又毫无谋略。 他想解决宦官,却挑起了更失控的内斗;他想削平藩镇,却打残了自己唯一的军队,逼走了本该团结的忠臣;他想借力自保,却直接为自己和整个王朝引来了掘墓人。 那么,这究竟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说,那时的唐朝本就是一艘注定沉没的船,谁来掌舵都已无力回天?或许两者皆是。 只是他的一系列操作,就像一个蹩脚的船长,在漏水的船上胡乱砸洞,最终亲手加速了沉没的进程。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经纬谈娱好的是

经纬谈娱好的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