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山,也不听。李隆基逃到四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8-06 08:56:46

张九龄劝李隆基不要重用李林甫,李隆基不听,劝李隆基杀安禄山,也不听。李隆基逃到四川之后,才后悔,于是派人去韶关祭奠张九龄,张九龄之后大唐再无贤相!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他的离场也意味着开元盛世的落幕。   当唐玄宗李隆基在蜀地的行宫中独自沉思时,往昔的荣光早已随山河破碎而黯淡,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他曾经亲手缔造的“开元盛世”如今化作眼前的残梦。   那一刻,他终于想起了一个名字张九龄,一个曾在朝堂上屡屡直谏,却被他冷漠疏远的忠臣,铜镜已裂,国势已倾,他望着窗外的残雨,才明白真正失去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段治世清明的可能。   张九龄出身岭南,自幼聪颖,博学善政,他不是空谈清议之士,而是一位实干型的政治家,从基层官员做起,循序而升,凭借卓越的行政才能与公正清廉的操守,最终登上宰辅之位。   他在任上不拘门户,推行科举改革,为寒门学子打通仕途之门,为唐朝政治注入一股清流,更重要的是,他目光深远,能够洞察人心世局,在朝堂之上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先,敢于进谏,毫无私心。   李林甫初露头角之时,玄宗尚存勤政之志,曾就其擢用问题征询张九龄的意见,彼时张九龄早已看清此人心术不正,擅长权谋,不宜委以国政,遂进言不可重用。   李隆基听后大为不悦,认为此举是对自己识人能力的否定,随着时间推移,张九龄与皇帝之间渐生隔阂,而李林甫以巧言谄媚迎合圣意,逐步取而代之,掌握朝政大权,朝堂之上忠直之声渐微,而虚浮之风日盛。   与此同时,边疆亦埋下祸根,安禄山在边地镇守期间屡屡生事,有一次因战事失利而被押解至京,接受审讯,张九龄详查军情与其过失后,认为此人虽貌似憨厚,实则狡猾阴狠,若不早除,日后必成大患,他上疏请依律严惩,以儆效尤。   可李隆基却被安禄山外表的粗犷与言语的逢迎所迷惑,加之顾念其表面战功,竟赦而重用,使其日后官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终成边患之源。   张九龄接连进谏未果,在其他政务上亦屡遭掣肘,无论是主张节俭以免扰民,还是反对太子之废黜,他都坚持据理力争,可玄宗此时早已不耐听忠,宁信阿附之语,不采逆耳之言。   几番冲突后,张九龄终被罢免,贬离长安,远赴岭南为官,临别之际,他未有半句怨怼,依旧兢兢业业为政一方,将南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张九龄的离去,不仅意味着一位良相的退场,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转折,自此之后,李林甫一人独相十余年,任用亲信,排斥异己,不举贤才,不察是非,使朝政名存实亡。   边将拥兵自重,失去制衡,种种积弊悄然滋生,皇帝虽偶有警觉却无力挽回,更多时候他选择沉湎声色之中,纵情享乐,视政事如无物。   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玄宗最初不信,直至潼关失守,长安危急,才匆匆南逃,马嵬坡下,将士哗变,他不得不含泪赐死杨贵妃。   一路仓皇抵达蜀中,风雨飘摇之间,他才开始回首往昔,他重新翻阅张九龄在任时的奏章,字字忠切,句句深远,每一份建议都紧扣国本,他这才明白,那个当年被他弃之不用的宰相,才是真正为国为民之人。   于是他下令派人前往韶州曲江张九龄墓前祭奠,追赠高官,以表悔意,使者归来,禀报故居破败,只有庭院中的荔枝树依然繁茂,那是张九龄亲手所植。   李隆基久久无言,他终于懂得,自己赶走的不只是一个忠臣,更是一面能照见忠奸的镜子,他将那面镜子打碎,也亲手打碎了盛世的根基。   开元盛世的光辉,随着张九龄的离去而黯淡,他之后的大唐,再无一位能在风雨将至时挺身力挽之相,也再无一人能在权臣当道时据理力争,他的沉默离场,正是盛世谢幕的钟声,一个王朝的倾覆,从来都不是某一日的骤变,而是从听不进一句忠言开始的缓慢坍塌。  

0 阅读:54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