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两立三等功的阎连科把自己的提干资料交到了团政治处主任手里。主任扫了一眼后说道“你还年轻,成长进步的太快,不利于你将来的发展,再等等。”结果一年后却等来了退伍通知书。 阎连科1958年出生在河南嵩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地方山多地少,家里靠种田过日子。他从小帮父母干农活,青少年时读完高中,在村里算有文化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当时在新乡火车站干装卸工,接到家里电报说父亲病重,赶紧回去。回家一看父亲没事,就是让他去报名高考。他听从安排,找旧班主任报名,参加复读班复习。可几年没碰书本,基础差,高考没过关。这事让他想换个活法,不愿一辈子守着土地。农村青年出路少,除了打工种地,就剩参军了。1978年夏天,他姐夫在县城邮局上班,回家见他没精打采,建议去部队试试。姐夫找关系,那年冬天阎连科入伍。他定下目标,要争取提干,穿军官服。部队战士文化低,他靠高中学历和好字被指导员挑中,新兵结束直接去军里写作培训。培训中得知,连续两年发五篇文章能立三等功,两个三等功就能提干。他之前射击比赛拿一个三等功,写作再来一个就行。培训后调营部做新闻报道,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素材,投报刊。第二年发五篇文章,又立三等功。团政治处主任听说,把他调过去培养。这段经历让他从农村青年变成部队笔杆子,靠努力一步步向上爬。嵩县老家穷,家里盼他出人头地,他也想通过部队改变命运。入伍后他适应军营生活,保持学习劲头,发表文章积累经验。这部分军旅起点奠定他后来写作基础,不光是立功,还养成坚持习惯。高考落榜没打垮他,反而推他走上另一条路。姐夫建议参军是关键转折,不然他可能还困在农村。部队环境让他接触更多机会,写作培训打开新门路。射击比赛拿功是意外收获,文章发表靠自己钻研。调营部后工作专注,素材来自各连队日常。立第二个功证明他有实力,主任调他过去是认可表现。这些事串起来,看出他从底层起步,靠实干抓住机会。农村背景让他接地气,经历真实反映那个时代青年奋斗路径。 1980年阎连科觉得自己条件够,两次三等功齐全,就准备提干材料。材料包括立功证书和发表证明,他递给团政治处主任。主任看后说太年轻,进步快,对发展不利,先等等。这话让他申请搁置。他继续工作,写报道投文章,时不时去问进度,主任总说再等等。几个月过去,他发表更多文章,材料更新,但主任还是观察一段时间。季节变迁,他保持日常任务,采访战士整理稿子。1981年上级出新文件,未经军校培训的战士不能提干。他确认后决定退伍,办手续领表格,主任签字。他收拾行李,拿退伍费117元,去火车站等车。就在站台,团长赶来,说他作品获全军一等奖,争取到提干名额,让他回去。这转折让他实现提干愿望。政策变化差点让他错过机会,作品获奖救场。主任当初推迟可能是考虑长远,但结果等来退伍通知。新文件强调军校培训,阎连科没这背景,就卡住。他退伍手续办得快,行李简单,几件衣服加书本。退伍费不多,够回家路费。火车站人多,团长追上改变一切。作品是给军区写的二挂鞭,拿一等奖证明实力。提干后他穿上四个兜军装,目标达成。这段波折显示军旅晋升不易,靠立功还得赶上时机。主任的话虽推延,但没阻挡最终结果。阎连科坚持工作,没停下写作脚步。采访连队收集素材是日常,发表文章积累多。政策文件一出,许多战士受影响。他确认文件内容,接受现实办退伍。团长争取名额是意外惊喜,基于作品认可。提干机会来之不易,反映他努力价值。这事后来成为他人生转折点,不光是军衔,还打开文学门路。两次三等功是基础,一射击一写作,结合政策和奖项才成功。主任几次回应都简短,强调等等观察。阎连科多次去政治处,更新材料求进展。冬天雪天他还铲雪训练,保持状态。退伍前他思量回家路,农村等待。但团长一喊,命运逆转。提干后他继续军旅,积累更多经验。 提干后阎连科在部队干下去,1985年从河南大学政教系毕业,1991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结业。他当师宣传科长,报考军艺,毕业留北京二炮电视艺术中心做编辑。一边工作一边写小说,在昆仑和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几部,在圈内有点名气。2003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受活出版,引起褒贬不一,有人说开创新路,有人批荒唐。因为这部书,他转业到北京作协。转业时老家亲戚去世,他回嵩县奔丧,看着故土感慨多年努力。农村承载记忆和父辈期望,他无法完全脱离。回京后改变风格,以嵩县为蓝本,父辈经历为内容,写出我与父辈。书2009年完成,给儿子看,儿子反馈无法面对叔伯爷爷们。打字员整理时说看得泪流满面。读者写信,说父爱如山却不表达,从书里知遗憾。还有读者认为书像情感桥梁,经历时代的人找共鸣,没经历的人感父辈不易。它成儿女感恩礼物,父母期望理解纽带。阎连科继续创作,作品影响深远。军旅26年结束,转业后专注文学。受活争议大,导致脱军装,但打开新阶段。嵩县奔丧让他反思人生,激发新作。
1980年,两立三等功的阎连科把自己的提干资料交到了团政治处主任手里。主任扫了一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8-05 23:46:49
0
阅读:0